丹青泼洒在黄昏

时间:2022-09-06 09:28:22

【摘要】再看泼彩法。这是以泼墨法为基础、以绚烂色彩为主的颇为大气的写意画法,据说还借用了工笔花鸟画中的“撞水”、“撞色”二法,并从欧洲绘画中吸取过养料。如果说泼墨法是随物赋形,...

丹青泼洒在黄昏

宁波博物馆在2012年春节举办了刘海粟先生的画展。这位被誉为“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的画坛前辈,在上海虹桥地区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美术馆,但我没有机会去欣赏先生的作品,于是心里惦记着,“这次可不能错过家门口的机会了”。

博物馆一楼左侧大厅就是题为《沧海一粟——刘海粟美术精品特展》,作品全是先生的中国画,共78幅,山水为主,花鸟为辅。立轴、长卷占了大部分,只看到两幅册页。虽然刘海粟先生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在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我最想看的,是他晚年创作的那些泼墨与泼彩。当然,他十上黄山,“吞吐黄岳、尽兴挥洒、人山合一、山笔交辉”的“写黄山”之作也不容错过。

我站在《庐山含鄱口泼墨图卷》前看画中的墨山水雾,脑海里浮现的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是刘海粟先生1956年画的,属于早期泼墨山水风格。与山居图对比,先生的笔墨之法没有多少突破,但已经能够感受到画中“水”分的增加;这种水分感在1982年画的《天都莲花峰》得到了非常直观的显现。看样子是画家有意识地把水或者是混合着墨的水不均匀地泼洒在宣纸上形成的“肌理效果”,当然,肌理往往是偶成效果(类似于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油画),而海粟先生泼墨的时候显然是有讲究的,不用处惜墨如金,需用处则泼墨如雨。在水的作用下,画面每一部分气脉相连,水与墨自然渗透,空间层次在虚虚实实之间交叠变换,山川滋润嫣然,笔墨有尽而妙趣无穷,观之若闲庭散步。

泼墨法始创于唐代王洽。《唐朝名画录》记载,王洽“善泼墨山水”,尤其喜欢在“醺酣之后,即以墨泼”,画家激情迸发,“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也就是先泼墨于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林泉山石,只见画面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北宋米芾所创之“米氏云山”,据说亦为墨泼之作,可惜真迹难觅。后来人们将这种画法称之为“泼墨法”,是一种落笔大胆、水墨浑融、点画淋漓、气势磅礴、不见笔迹的大写意画法。用此法状物写景,水最为关键。清人张式《画谭》云:“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所以泼墨法要求用饱含水墨的大毛笔画出山、石、云、树的形体,胸有成竹之际又要浓淡相宜,可重笔,也可飞白,随物赋形,可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画面效果。

南京艺术学院的周积寅教授曾亲见海粟先生的泼墨过程:先以焦墨、浓墨中锋渴笔勾线,极其简练地写出前景、中景之山石、松林、房屋之基本形貌,犹如铁画;接着以破墨、积墨法画出远山和烟云,或浓破淡,或淡破浓,或点或刷。在两山、两石之间、两块墨团之间,留下一些空白,让水渍透,干了会出现条条白线,以增加用墨之美感;最后,用泼墨法,主要是用水法来调整、统一、丰富画面。看来“泼墨”不是真的泼墨,而是“泼水”,刘海粟先生说:“我是用水作为一种颜料来破墨、破色,使水墨化,增加墨次与画面层次,制造出云天水雾的迷离感和湿感。”这段话是我们理解泼墨法的关键之语。

再看泼彩法。这是以泼墨法为基础、以绚烂色彩为主的颇为大气的写意画法,据说还借用了工笔花鸟画中的“撞水”、“撞色”二法,并从欧洲绘画中吸取过养料。如果说泼墨法是随物赋形,那么泼彩法就是“随类赋彩”,可以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僧繇创造的没骨青绿画法。有学者考证说,清代以前的中国画论不见“泼彩”一语,直到清人沈宗鸯在《芥舟学画编》才提出了“泼色法”,其曰:“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能发画中之气韵。今以一树一石,作人物主小景,甚觉平平,能以一二处泼色酌而用之,便顿有气象。赵承旨《鹊华秋色》真迹,正泼色法也。”这里的泼色正是泼彩之谓,只不过泼彩之写意法在现代画家张大千和刘海粟这里才得以大放异彩。

展品中有1982年重阳节完成的《黄岳人字瀑》。这是晚年的刘海粟在泼彩山水上达到巅峰的代表作之一,其他如《黄山立雪台晚翠图》,它以重彩的青绿山水集中表现出雄厚而壮丽的艺术风格,是对“传统”水墨技法的背叛与革新。从画面上来看,被“泼出去”的石青石绿以墨色及笔法为基础,这就避免了国画色彩易出现的单薄与浑浊效果,当然最重要的是保证了作品本身应有的“丹青本色”。刘海粟先生的泼彩成就还体现在《重彩荷花》《荷花鸳鸯》《粗枝大叶荷花》等作品上。也许兼有油画家的精神,海粟先生在泼彩时常常把不加调和的国画颜料像油彩那样泼洒到墨中去,在其中“堆积”出厚重而色彩斑斓的画面,而之前以灵动奔放的笔触勾勒出的形象又不会被掩盖;在水的作用下,生宣上的墨与色渗化自然,遂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韵味,绚烂中不失沉稳,老辣中掺和清新。

然而在我看来,画家的这种泼彩风格,并不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把印象派油画许多的明暗光影与光色变化带进中国画的整体画面处理上”,使得画面产生“瞬间的光色印象感觉”,这些泼彩画反倒更像是传统泼墨、没骨和大小青绿及水的技法的综合运用,甚至从中还可以见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子。只不过与齐白石、林风眠、张大千等相比,刘海粟在色彩的运用上的确很大胆,超越了这些充满中国文人传统气质的大画家——他比他们多了几分现代意识。

宁波博物馆展出的刘海粟先生的作品,让我有机会走进国画的世界,也让我粗略地了解了从“凹凸法”到“泼彩法”的历史线索,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有关刘海粟先生一生的是是非非:原来他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上一篇:民国时代的上海美专 下一篇:抵抗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