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阅读训练

时间:2022-09-06 08:09:03

如何做好阅读训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思考,真正地与书本对话,与课文交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有所理解,读中有所感悟,读中有所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外国有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诵读课,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几篇经典美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阅读材料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二.学生在自读中感知,要讲究量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在执教《孔子游春》一文启发学生体会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时,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十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想想弟子们是如何聆听老师的教诲的,体会师生间的浓浓情谊;第二步,分角色朗读十一到十九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孔子是一位对弟子和蔼可亲、时时注意引导弟子树立远大志向的好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的含义。联系课文,学生就不难领悟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师生之间浓浓情谊的赞美,有着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对此,都要通过诵读来细细体会。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黄河楼送别》时,在指导朗读中,我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抓富有表现的词语,渗透技巧。如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下”之精妙:我通过把“下”字换成“去、往”等词语的办法,让学生体会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学生结合地图,可感受到: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顺流而下,是下行所以说“下扬州”。顺流而下,一个“下”字,写出了行船轻快,一个“下”字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此刻顺势指导朗读:那么“下”字就读得明快,不拖音,“扬州”尾音稍上扬,传达向往之意。朗读的技巧(重音)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快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

殷金凤,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上一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论高职高专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