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入”·领悟·“内省”

时间:2022-09-06 07:53:34

语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境界?许多人追求的是“披情入文”“心驰神往”的艺术灵气。怎样才能做到呢?我觉得要从“神入、领悟内省”这三重关系的联系中去探求,以实现人们追求的目标。

一、从“神入”入手,让教学进入心灵的天地

古人重视“披情入文”,而“神入”则是披情的重要阶段。这要求教师一进入文本,就要把精神投入进去,用全身心的精力去阅读文本,解读内容,让文章与自己的精神融为一体,让自己的精神遨游在文本的叙说、描写或议论之中,这样,透过一个个文字,阅读者就能阅读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与意,感受到文本的魅力,让教者产生探究、琢磨的强烈欲望。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要求教师“神入”,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神入”,因为学生的“神入”比教师的“神入”更重要。学生一旦“神入”了,他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文本中,那种专注、那种研读已成为他此时的精神堡垒,他的思绪已游弋在这字里行间,此时,文字在他的脑海中已化作一幅幅图画,一串串音符,艺术的天地已经初步形成。在这个时候,教师把对文本的注意力移至学生,就会与学生产生心灵效应,此时教学的第一重境界就应运而生了。

如莫怀戚的《散步》融真、善、美于一体,倾注了作者的孝心、亲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仁”“孝”的标志。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就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游弋在文章的字句之中,深切地体会文章匠心独运的选材美,神奇曲折的结构美,形神兼备的景色美,动静声色的融合美,和谐温婉的精神美,耐人咀嚼的语言美,深邃幽远的思想美。特别是可让学生从作者那看似平常实则点石成金的叙述中,深入诠释孝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氛围;点化了和谐幸福的追求之本,感受到其已经不再是一般的亲,而是进入到“和”这一更深的层面,感受到“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而到文章最后,祖孙都伏在亲人的背上,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全家乐图景,使主题得到了升华,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让人赞叹不已。

二、为“领悟”导航,把教学引向灵感的轨迹

有了“神入”的铺垫,“领悟”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什么是“领悟”?怎样才能做到领悟?领悟能给人带来什么收获?这些问题可以放到实践中去解答。教师神入后,就会深入到文本中,去深入地领悟,就文本的表现手法、中心的揭示、各种语句及词语的蕴含意义、结构的方式、材料的组合特点及详略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文章的整体特色、神韵了然于胸,而且深入到作者的思想深处,去探寻他写作时的思想、感情,从而为深入地解读文章蓄积了厚实的底子,这样,就能厚积而薄发,在教学中,灵感就会像电石一样,不断地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你的教学达到神奇的境界。

当然,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去正确地领悟文章,因为仅有教师的领悟还是不够的,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个教学的境界还是低层次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入文本,积淀厚重的底蕴,使学生能够初步感悟文本的整体特点、文章的中心、文章组合的形式、语言的运用特点等,并逐渐去深入分析、品味,从而也能产生新的认识,并激发出灵感,这样,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其在感悟中遇到的问题就会随着探讨的深入而逐渐化解。有时可以达到一以贯通、豁然开朗的效果,这就是“领悟”之功力,教学的第二重境界也就随之而实现了。

读贺敬之的诗歌名篇《回延安》,总能感受到一种饱含真情的意味。初读该诗,你会被诗中拉家常似的语句所打动,一下子爱不释手;再读时,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你会领会到“信天游”的表现形式,采用的“回—忆—话—看—祝”的结构方式,使整首诗在意义上相贯通且不断递进,在表达上起伏跌宕,层层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波澜,让人读时能触摸到作者喷张的热情。如第一部分中的“抓”“贴”“扑”等词,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些词以无声的动作传情,极写感情的真挚,让读者领悟到了作者对延安的思念之情,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这种领悟就是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的最好的熏陶。

三、给“内省”开路,使教学走向富有神韵的世界

“内省”就是反思,是对教学中“领悟”的进一步的思考,因为在领悟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兼收并蓄的吸纳,缺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因此,不少的感悟还需要有一个重新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内省。

教师的内省,是一种教学上的质的飞跃,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因为教师在内省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思维中的翻滚激荡,而且在这激荡中已经理清了文本中每一个内容的真谛,读懂了蕴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的每一个信息,校正了领悟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缺憾,弥补了先前的缺漏,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而学生的“内省”则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指点,因为他们在领悟过程中思维活动已充分展开,而在领悟过程中学生会呈现欲罢不能的良好的思维状态,这时,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其思维状态保持高昂的势头,适时指点,让学生从更深处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不断地向新的层次跃升,指导他们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就收到了“内省”的效果。而此时,语文教学的第三重境界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语文教学的这种境界是教者与学者在相互体验中获得的,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节点,让教学中的境界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使有效课堂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成为教者与学者共享的精神大餐。

上一篇:小议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延伸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