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建议

时间:2022-09-06 07:48:5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建议

[提要] 自IFRS9以来,其采纳日期迟迟未到。本文研究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主要关注IFRS9的成型过程,以及终稿以后的国际采纳情况,并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建议。

关键词:IFRS9;国际趋同;IASB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4日

一、前言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以来因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准则之一而不断要求改进,金融危机之后,这种需求变得愈加强烈,其国际趋同也备受关注,建立更加简化、统一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看来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早在2005年,IASB就有意修改IAS39,旨在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复杂性,并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趋同,同时与FASB展开了相关研究的合作。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备受指责。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一再呼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改进金融工具准则、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以提高复杂金融产品市场和交易的透明度。在各方积极倡导和建议下,2008年底,IASB和FASB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旨在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复杂性,改善财务报告质量,并逐步取代原有的会计准则。

因此,本文研究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时,主要关注欧盟对IFRS9的采纳情况及IFRS9与美国(GAAP)之间存在的异同,并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建议。

二、IFRS9的形成过程及采纳情况

(一)IFRS9的形成过程。IFRS9的出台并非一蹴而就。IASB为此了6份征求意见稿、1份补充文件和1份讨论稿,共收到1,000多封评论回函。不过IASB始终忠实地执行了分三步走的策略,将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替换IAS39的相应部分,直至全部替换。这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于2009年7月征求意见稿;第二阶段,金融工具减值方法;第三阶段,套期会计。

2009年11月IFRS9,将IAS39中关于确认的内容照单拿来,新增的只是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由IAS39的四分法变为两分法;2010年10月加入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主要解决企业自身信用恶化导致的金融负债利得问题,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则与IAS39无异;2013年11月加入套期保值会计的内容,旨在改进企业特别是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活动的财务报告;2014年7月,加入金融资产减值的内容,将IAS39的“已发生损失模式”变为“预期损失模式”,同时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作出修正,增加一类公允价值变动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性金融资产。至此,IFRS9全面取代IAS39。

分析IASB关于IFRS9所的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IFRS9成形过程中,IASB关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思考,详细分析《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金融资产减值:期望损失模型》征询信息、《金融资产减值:期望损失模型》征询信息、《金融资产减值:期望损失模型》征询信息如下:

1、《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

(1)分类原则。在初始确认时,主体应当根据后续计量是以摊余成本还是公允价值为基础,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分类。如果一项金融资产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应当以摊余成本计量(除非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该金融工具只具有基本的贷款特征;该金融工具以合同收益为基础进行管理。

(2)权益性工具的选择权。权益性工具可选择按其他综合收益模式(FV-OCI模式)计量。具体规定为报告主体在初始确认时可选择将权益工具(为交易目的持有以外)的公允价值变动在后续计量中计入损益还是其他综合收益,一旦选定不得变更。

(3)公允价值选择权。征求意见稿规定,在初始确认时,主体可以选择将应适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将其变动计入损益。前提是这种指定可以消除或显著减少计量和确认的不一致性。这保留了IAS39中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4)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根据现行IAS39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要进行分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行准则的复杂性。征求意见稿要求,包含嵌入衍生工具的混合工具应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同一种分类方法,或适用以公允价值计量,或以摊余成本计量,不再进行分拆。

(5)重分类。征求意见稿不允许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之间进行重分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6)生效日。本征求意见将与即将征求意见稿的金融资产减值部分和套期会计部分一起替换IAS39后,要求在2012年1月1日前强制采用。当然,主体可以在2009年末财务报告日之前提前采用分类和计量阶段的准则要求。

2、《金融资产减值:期望损失模型》征询信息。IAS39中采用“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只有减值损失已经发生时,才要求确认减值损失,如果预期在未来事件中发生损失,则不确认损失。然而该模型存在利息高估、信息不充分等一些缺点。

在“期望损失模型”中,预计信用损失发生不利变化时将引起减值,即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调整后的期望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减值损失,计入损益。当预计信用损失发生有利变化时,减值损失准予转回。

3、《金融资产:减值方法》征求意见稿。2009年11月9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一份征求意见稿,建议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修改针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的方法。这是IASB取代IAS39的综合项目的其中一个阶段,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AS39目前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确认金融资产的减值。已发生损失模型假设所有贷款将得到偿还,除非有相反的证据(也称为损失事件或触发事件)出现,并且仅当产生此类证据时已减值的贷款(或贷款组合)才被减记至较低的价值。IASB建议的“预计损失模型”。新的征求意见稿建议采用“预计损失模型”。在该模型下,预计损失将在贷款或其他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存续期内确认,而不是在识别出损失事件后才予确认。预计损失模型避免了多数人认为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的不匹配――提前确认利息收入(其中包括涵盖贷款人预计贷款损失的金额)而减值损失仅在发生损失事件后才予确认。预计损失模型的支持者认为该模型能更好地反映贷款决定。根据IASB建议的预计损失模型,对信用损失计提的准备将根据工具的预计现金流量(包括预计信用损失)而不是市场价值在金融资产的存续期内确认。广泛的披露要求将能够使投资者了解主体认为必要的损失估计。由于改为采用预计损失模型在实务中面临重大挑战,IASB成立了由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小组以便为其提供建议。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0年6月30日。

4、《金融资产: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2011年1月7日,IASB有关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1)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套期会计模型。有关新的组合套期会计模型(包括对利率风险组合的公允价值套期)的建议将于2011年单独;(2)尽管保留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中有关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及国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基本概念,但是针对哪些项目符合套期会计的条件、哪些金融工具可以被指定及有效性测试要求的建议规则将更为宽松;(3)套期有效性评估将仅限于采用前瞻性测试且无明确门槛(即无80%~125%的抵消要求和套期有效性的追溯性测试)。在许多情况下无需进行定量评估,但仍需对套期无效性做出定量计量;(4)对金融项目和非金融项目的风险组成部分运用套期会计的前提是该风险组成部分能够单独辨认且可靠地计量;(5)当一项期权为套期工具时,该期权时间价值的部分或全部变动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与采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降低了损益的波动性;(6)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套期的列报将有所变更;(7)针对净头寸和项目组的套期会计将有所延伸;(8)强制要求对特定现金流量套期作出“基础调整”;(9)如果套期风险管理目标未发生变化,则不允许自行终止对套期关系的指定;(10)无需重置假设衍生工具即可更改一项套期关系;(11)如果一项衍生工具与符合条件的风险敞口进行组合,则可以将该衍生工具作为被套期项目。

(二)目前IFRS9的采纳情况。目前,IAS39仍然在使用中,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项目上,IASB与欧盟的合作一直非常愉快,配合也十分默契。但出人意料的是,几乎在IFRS9正式的同时,EFRAG宣布推迟针对IFRS9的认可推荐,因为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收集关于IASB改进金融工具项目潜在影响的综合信息。EFRAG的决定像一颗炸弹一样在欧洲掀起轩然大波,也让IASB非常恼火。许多欧盟行业组织(如FEE、ICAEW和CFA等)严厉批评EFRAG的决定,认为这会使欧盟企业处于不利境况;一些欧洲大型跨国公司还计划对欧盟的决定置之不理,直接采用IFRS9编制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主席Gerrit Zalm(2009)亲自给欧盟委员会写信,表达其“惊讶和失望”。

欧盟曾积极推进上市公司使用IFRS体系,但面临IAS39和IFRS9的过程中,他们却表现极为小心谨慎,在IFRS9的三个阶段中,欧盟一直对其采取拖延政策,将IFRS9的认可机制搁置,不作考虑,同时当时也正值欧盟委员会换届之时。那么现在IFRS9终稿已经,欧盟对IFRS9的认可机制将如何变化呢?

IFRS9金融工具的认可机制一直以来都被延期,然而随着IFRS9终稿在2014年7月的,欧盟委员会要求EFRAG关于新的准则递交自己的观点。2014年12月19日,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G)了一项认可报告。该事项的影响包含在EFRAG的会议记录中,作为可能认可IFRS9的时间。该报告中显示:IFRS9在欧盟的使用可能会在2015年的下半年。

随后,IFRS9的使用再次推迟至2018年。由IAS39过渡至IFRS9,应当根据IAS8的规定追溯应用自2018年1月1日或以后日期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且在获得当地认可的情况下允许提前采用。首次采用日早于2015年2月1日的主体可针对在2018年1月1日前开始的年度期间采用IFRS9的早期版本(同样须获得当地认可)。

2015年10月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提议推迟IFRS9。针对新的保险合同准则的过渡规定在7月份提出的“覆盖法”之外采纳“推迟法”,推迟IFRS4范围内签发合同的特定主体应用IFRS9至2021年。如新的保险合同准则于2020年实施,则合同签发人IFRS9的推迟应用将于2020年结束。2015年12月11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修订建议以解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及新的保险合同准则不同生效日期的疑虑。2016年5月,IASB确定了就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IFRS4)时一并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而对IFRS4做出修订的终稿预期将于2016年9月。

三、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建议

我国作为以IFRS为基础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随着IFRS9的终稿在2014年颁布,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应当根据新的IFRS而做出调整。新的IFRS9与IAS39相比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金融资产的分类从四分类法转变为二分类法,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都是建立在初始确认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后续变化也十分显著。然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的进程迫切需要准确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效果,也不是一味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我国金融工具的分类。IFRS9的二分类法相较于原本的四分类法而言,将金融工具的分类和后续计量简化了许多,也相应地为整个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简化奠定了基础。IASB倡导的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混合计量模式比FASB主张的以公允价值为默认的计量模式更适合我国。公允价值作为当前市场的脱手价格,市场才是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最后裁定者;但公允价值是建立在预期交易而不是现实交易的基础上的估计价格,既不公允又非价值,其自身就存在着合法性问题。另外,公允价值体现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目标,但问题的关键是对谁的决策有用,从其制定的初衷看,对投资者买卖公司股票的决策有用。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和负债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会计信息应以可靠性为前提,现阶段应采取IASB倡导的混合计量模式,并应谨慎使用公允价值。

(二)我国金融工具的减值方法。在金融资产的减值方法方面,目前我国准则遵循的是已发生损失模型,而国际上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减值方法有了巨大的变化,IASB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作为减值方法,FASB则用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来确认减值。笔者认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因此我国也应当逐步向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过渡。然而,照搬IASB和FASB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IASB的预期损失模型将预计未来损失在整个持续期间内分摊的做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理念,而且由于很难取得历史数据和准确估计现金流,其在实务上可操作性较低。另外,企业还要为重新开发针对预期损失模型的定价系统付出较大成本。IASB和FASB的减值方法都致力于应对金融危机,更早地确认减值损失,因而放宽了计提减值准备的条件,不再强调触发事件或客观减值迹象,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主观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还让会计过多地承担了风险控制职能,混淆了会计核算与风险管理的界限。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因而在会计处理上过多地增加主观性影响,将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改进和优化现行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从而减少盈余操纵,也许会是比较适合我国的减值方法,同时也是更加趋于国际化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毕聪.IASB与FASB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比较与借鉴[J].财会通讯,2010.25.

[2]金一禾.后危机时代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国际趋同[J].财会月刊,2014.7.

[3]王振兴,邵明慧.国际金融工具准则改革与我国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3.

[4]王江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

上一篇:谈商业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 下一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民事责任承担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