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6 07:38:05

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研究

1、水库“消落带”的基本概念

消落带是指水库正常低水位和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是水位反复周期性涨落形成的干湿交替区,由水陆系统交错构成的边缘生态系统。由于周期性的反季节水淹、地表径流和波浪淘蚀、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良好健康的消落带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生态功能:

①固岸护坡;②截留径流污染物;③净化水质 ;④维系生物多样性;⑤美化景观。

2、水库“消落带”通常面临的问题

由于水库调蓄运行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常导致库水位频繁和大幅度波动,水库边缘植被往往易遭受破坏,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变化、植被演替、生物入侵、沉积作用、水质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湖滨滩地或湿地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岸边污染带问题;②水陆交叉污染;③水土流失加重;④环境地质灾害加剧;⑤生物多样性受损;⑥诱发流行病疫情。

3、水库“消落带”重建模式

消落带的植被恢复与中间具有其独特的方式,最好的选择是以植被工程为主、土石工程为辅的规模性治理,在库区的土质库岸段营造人工的、湿生的、固土能力强的、部分经济利用的、具观赏价值的湿地草丛、湿地灌丛等保护型、经济型及观赏型植被类型,建立防止岸堤遭受侵蚀的立体防护植被带。

4、雪野环湖公园基本情况介绍

规划区所在的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心部位,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雪野湖”位于莱芜市莱城城区北部20公里,水域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湖区周边主要为发展休闲度假的旅游区。环湖公园为围绕雪野湖的带状公园,绿地宽度在100――200米不等。环湖公园北部为雪野北岸新镇,南部为雪野南岸小镇,东西两侧分布有国际航空园、山东高速国际度假区等旅游项目。

雪野湖湖区开阔,三面围合的低缓山丘与碧波荡漾的中央湖泊构成了大山大水交相辉映的山水格局。湖区周边有诸多河流水系,其中通天河和赢汶河为大汶河的上游支流,是雪野湖水库的主要汇水河流。受区域降水量以及上游来水水量的影响,雪野水库的水位全年变化幅度达4米。水库多年平均水位为232.8米,校核水位为235.73米。湖区水质较好,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可以用于观赏、游泳等休闲、游憩活动。

经过旅游区多年建设与绿化,环湖地区植被条件已经有较大改善,现状主要植物种类包括:旱柳、杨树、刺槐、枫杨、侧柏、臭椿等。鸟类有水鸭、啄木鸟、斑鸠、天鹅、喜鹊等,鱼类资源有鲤鱼、鲫鱼、白鲢、黑鱼、草鱼、鳝鱼等。

5、雪野环湖公园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初探

针对雪野湖库区不同消落带类型,拟采用不同的重建模式:

①滩涂型消落带――水塘湿地模式;②缓坡型消落带――梯田湿地模式;③陡坡型消落带――保育模式;④悬崖型消落带――堡坎加固模式。

5.1滩涂型消落带――水塘湿地模式

缓坡型消落带是分布最多的一种类型,常与耕地或坡地连接,地势梯度不大,呈明显的缓坡状,无洼地、沟渠。其重建主要采用构建梯田式湿地以乔灌草植物带形成半系列植物群落,增大湖水水质净化效果。主要适用于蓝湾知鱼段等区段。

5.2缓坡型消落带――梯田湿地模式

滩涂型消落带处于低洼地带,地势和水力梯度变化较小,部分洼地形成天然的湿地,有明显的集水沟渠,土壤肥力较高。其重建主要通过丰富植物品种,创建湿地生境,构建全系列的植物群落,恢复滨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兼具前置库和湿地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美化景观并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主要适用于环湖大部分缓坡区段。

5.3陡坡型消落带――保育模式

陡坡型消落带由于库岸陡峭,地势梯度大,宽度小且陆上土层较薄,存在众多不稳定性因素,如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脆弱,故只能设置垂直型湖岸对缓冲带进行保护,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主要适用于山高度假区等环湖陡坡区段。

5.4悬崖型消落带――堡坎加固模式

悬崖型消落带主要为人工构筑岸线,水体直接与堡坎相交,没有缓冲区,需要设置生态护坡对堡坎进行加固,防止坍塌。主要适用于雪野湖大坝区段。

上一篇:加强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工作 下一篇: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