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军工企业的“破茧成蝶”之变

时间:2022-09-06 06:00:37

【前言】三线军工企业的“破茧成蝶”之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改革开放后,十院有过民的艰难跋涉,有过跌入低谷的停滞不前,有过破釜沉舟的变革阵痛,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基地党委组织开展多次全局性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不断把干部职工的观念转变引向深入,贵州航天人的市场观念、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

三线军工企业的“破茧成蝶”之变

从山沟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从历史产物的三线军工企业,到现代化的高科技军工企业集团。

建设战略后方基地、重要配套基地、重要出口基地、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四个基地”,到2020年,要确保实现营业收入260亿元,力争300亿元;确保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力争15亿元;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2016年,“十三五”开局,航天十院(原0六一基地)新一届领导班子为未来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

从山沟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从历史产物的三线军工企业,到现代化的高科技军工企业集团,“十二五”期间,十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经济规模指标不断增长。实现营业收入502.31亿元,同比增长87.1%;实现利润总额34.68亿元,同比增长67.5%,航天防务产业实现多型号并举,民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国际化经营呈现良好态势,条件建设彰显成效,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党建工作持续加强。2015年2月,o六一基地转型升级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标志着贵州航天的改革发展踏上新的征程。今天,航天十院正乘着“十三五”开局的东风,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转型升级,军民融合,后发赶超,快速前进。

变的是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变的是艰苦奋斗的本色

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军工企业的特殊背景下,改革开放前,十院从事的是封闭式的小批量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资金由国家划拨,材料由国家供应,产品由国家包销,广大干部职工基本上没有市场经济观念,“等靠要”思想和“航天特殊论”观念根深蒂固。

改革开放后,十院有过民的艰难跋涉,有过跌入低谷的停滞不前,有过破釜沉舟的变革阵痛,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基地党委组织开展多次全局性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不断把干部职工的观念转变引向深入,贵州航天人的市场观念、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根本的转变,解放思想成为基地跨过一道道难关先决条件。

与时俱进的是思想,从未改变的是艰苦奋斗的本色。从当初的白手起家,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生活条件好了,工作环境变了,研制生产能力强了。和过去住集体宿舍和筒子楼相比,现在100多平方米的新型公寓与原来相比简直不可同语,但无论如何,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二五”期间,航天十院快速发展,成绩喜人。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压力加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等严峻挑战,十院领导班子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牢牢抓住“国发二号文件”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推进二次创业,谋求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实现基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变的是僵化的经营体制不变的是坚忍不拔的追求

由于历史负担沉重、经营体制僵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尽管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之后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院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且资不抵债,最高年亏损额超亿元。

面对困境,贵州航天人没有退却。十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企“调、改、剥、退”的战略措施,大胆探索,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积极调整优化产权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先后完成了17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和改制重组工作,彻底扭转了整体亏损的困难局面。

从行政性管理为主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突出企业的主业,十院的广大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现了连续10多年的较快增长。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因时制直、因地制直、因人制直,但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是所有企业的不变追求。十院依靠航天产品、民用产业、协外配套、国际贸易“四轮驱动”,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以建立精干、高效的现代企业为目标,牢牢抓住市场和产品两个开发,大力推行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精益生产方式,进一步通过股份制改造等体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动力,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融资平台,全面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以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朝着建设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一流科研生产基地奋力前行。

不变的是航天报国的情怀

时代的快速发展,从单一军品型转为军民结合型,从单纯科研生产型转为科研生产经营开发型,从自我封闭型转为对外开放型,从内向型经济转为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改革开放后,十院利用军工技术、设备、人才优势,在发展民用产业领域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十二五”期间,十院不断壮大有市场前景的支柱民品,民用产业连续以近40%的速度增长,以铝工业技术装备、锂离子电池、微特电机、精密齿轮、液力变速器、超临界c02流体萃取装置、石油装备系列产品、系列应急救援装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品,正在成为十院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及信誉。目前,十院在若干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品牌,以智慧农业、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正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强力支撑,至今,十院已有50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军民结合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验室,10个院士工作站;荣获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产业化试点基地”授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作为肩负特殊使命的军工企业,贵州航天人始终牢记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不变的是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情怀,热血铸剑,不辱使命,研制生产多型号产品,在我国大阅兵中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并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奔月工程各系统研制生产了电源、连接器、继电器、电机、齿轮等关键产品,在空天领域屡立奇功,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站在新起点,十院将一以贯之抓战略、抓创新、抓项目、抓队伍、抓基础、抓党建,全力打造“四个基地”,持续提升战略地位、经营质量、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职工收入水平,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建成军民融合、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航天技术研究院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三线,辉煌航天。大三线的历史已经成为铭刻于群山深处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的航天十院,正抖落满身尘埃,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乘势而上,团结拼搏,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上一篇:创新驱动再造二院 下一篇:桂北传统民居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