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表皮的视角看地域主义设计

时间:2022-09-06 03:57:13

从建筑表皮的视角看地域主义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从建筑表皮的视角对地域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在对建筑表皮及地域主义设计的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总结出现代地域主义建筑表皮设计的基本手法。

关键词:建筑表皮,地域主义,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kin from architecture to the regional design strategy for research. In the epidermis of building and regionalism design theory based on carding an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summarizes the modern regionalism of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basic techniques to skin.

Keywords: building skin, regionalism,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建筑表皮无论从形式,材料,还是构造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建筑表皮投射到地域主义实践上,更加呈现出其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特质.

1 现代建筑立面的表皮化

建筑的表皮是构成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内围合建筑的空间,同时又是城市环境空间的界面载体。它服务于建筑主体的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独立性。近年来,建筑表皮的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也成为建筑师的创意核心,并逐渐成为建筑表现形式的一个主题。

2、地域主义理论的发展

全球化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所谓普遍主义,它主张全球化将成为人类现代化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另一种是所谓特殊主义,它认为由于文明类型的多样一阵和文化传统的多元化,伞球化即使成为可能,也只可能表现在经济层面,而不可能深化到政治和文化上的趋同。很显然,地域主义所对抗的是前一种可能性。

2.1地域主义的基本定义

地域性建筑,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风格的建筑。地域性建筑承载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与地理因素。这样的建筑具有视觉上鲜明的识别性,人们通常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识别出它们与其他地区建筑的差异性,同时,这些建筑在当地的建筑群中又不是割裂的存在,是一种沿袭与继承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性建筑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涵盖了对当代城市出现的统一化危机的探讨、对传统文化以及乡土建筑的重新认识等等。

2.2设计方法及观念的拓展

在如何保持地域性上,许多设计师都从设计方法上做了很多尝试,这些尝试成为了地域主义发展路上的宝贵财富。建筑的存在本源并非为张扬建筑师个人魅力,也非标榜一座城市的发展,而应该是为使用者服务,将建筑还给居民,居民是城市的核心,城市亦是居民的文化,如今符合居民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更能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在城市发展中的共生共长。

3 建筑表皮的地域主义实践

经过对建筑表皮和地域主义理论的梳理,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两股建筑思潮在时间和理论来源上都很多联系。它们都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都在现代主义风行时有所沉寂,又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后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表皮是建筑物内外空间转换的介质,它积淀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是蕴含人类文明的丰厚遗产。地域是建筑存在的前提,也是尊重传统的根本出发点。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表皮”对于很多建筑师来说,并非他们的设计原则,很多建筑师只是在自觉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也创造出了很多很有质量的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地域主义实践的例子。

3.1运用当地的原生性材料来诠释地域主义

表皮利用不同材料在形状、色彩、质感上的特点,经过建筑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从而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美的建筑形式。地方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建筑与基地建立某种联系。所谓地方材料并不单指本地出产的材料,也指周边建筑或其它人造物大量使用的材料(虽然这种材料并不见得产于当地),或者与所在环境中某些自然材料颜色、质感、形态可以产生共鸣的材料,甚至因为本地特殊的环境和气候而发生改变的材料,也应该成为地方材料。地方材料的应用强化了表皮的地方特色,突显了建筑的人文意味,营造了建筑与基地环境和谐统一的良好氛围。

运用传统建筑表皮的模式语言和构造形式时需基于尊重重力作用和地方环境气候,这不仅要展开大量的调研和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取传统建筑表皮构造体系应对特定气候的处理方法,最终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表皮形式中。

“二分宅”是由富于创新精神的亚洲建筑师在“长城脚下的公社”所设计的12座住宅之一,对于“二分宅”,张永和借鉴并采用“土木”(泥土和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老概念。一个胶合木框架和几面夯土墙构成了基本的轮廓,其间嵌有面向庭院景观的落地玻璃(图1,图2)。由于两个厢房均有一个房间那么宽,而且,大部分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因此就能够省去所有的走廊而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平面。这栋建筑所采用的夯土墙技术,处理了建筑与基地,自然与风景的关系,把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的程度。

图1 图2

在建筑师王澍的作品宁波博物馆里,建筑的外墙是由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构成,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图3)。在历史上,以宁波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这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通过这样表皮的处理,参观者可以触摸到这些含有丰富历史信息的瓦片,更拉近历史的距离。

图3

3.2传统构件的符号化转化

传统建筑构件是最为直观的传统符号。将传统符号运用到建筑表皮的设计达到来达到对地方和传统的尊重。

在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这个建筑设计中,透过灰蓝色的玻璃格子,可以看见采用阿拉伯式格屏的金属构架,整齐划一(图4,图5),虽然整个建筑的构造是现代主义的,它以形状、大小不断变化的多边形,营造出各种几何效果,具有强烈得表现性和象征性,让人想起阿尔罕布拉宫。

图4图5

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梦想。这样“重量级”的场馆,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看到的中国馆正是以整体大气的建筑造型整合了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具体来讲,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图6)、。“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

图6

而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就将传统建筑中的遮阳瓦屋面移植到设计中,采用钢构建将传统符号组织起来,其建筑表皮构建起与传统文化的直接联系(图7,图8)。

图7

图8

3.3基于文化意象的地域性表达倾向

建筑在全球化道路上继续前行―满足了日益发展的功能需求、运用了新的材料和技术、采用了新的形式―这些都是建筑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同样重要的是,将人的心理情感需求,即将对地域的归属感也作为设计目标,对于建筑无疑是一个质的提升。程度的认同,证明“基于城市意向的地域性表达”是一个适宜的方式,值得进一步实践和验证。

以往对传统的关注不太注重它的物质性表象。近年来,在我国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大量保留的依旧是表面的形象,忽视的正是对传统的生活空间及老房子科学因素的研究。于是,在一片片由坡屋顶、红砖墙围合而成的空间中,场所并未形成。

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价值一直十分重视,并在理解和运用上有其独到之处。他们很少直接运用传统建筑的细部,而是努力整合传统建筑的精神和特性。

安藤忠雄仔细研究日本传统建筑空间对静谧的空间特色,在光之教堂中空间几乎完全是由清水混凝土墙包围。为了使得混凝土在视觉上和触觉上符合日本人的传统感觉,经过长期的探索,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材料,这种混凝土材料加入了日本传统手工技术,将其转化成一种细腻,近乎均质的质感。将光线引入建筑内部,产生种种变化效果,赋予建筑宗教的意义,呈现出静寂的美,与日本枯山水庭院有相同的气氛(图9)。

图9

日本冈山市S住宅的建筑形体是一个方盒子,被板透明的有机玻璃板完全包裹起来,表面只开了几个必要的门窗洞。走廊时内部与外部的过渡空间,半透明的有机波形板过滤了外来的光线,室内明亮而又柔和。妹岛这样的处理手法是典型的日本传统空间模式的再现。日本饿传统建筑中,一圈走廊围绕着核心的起居室,起居室周围用裱纸木框推拉门限定,光线透过纸射入室内,造成宁静的空间氛围。妹岛使用木骨架双层半透明有机波形板作为建筑表皮,正是为了表达这种传统空间的精神。

4传统与现代多层次的互融共生

我们应该对“地域性"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并不因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就要反对它,相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出现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与交流,这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占明显的主流趋势。一方面,我们必须接受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事实上,人类在整体富强之后走向文化的繁荣中,同样的“基本思想”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同样的建筑手段也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我们不必过分的担心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影响,这如同我们不用担心世界语的推广而会导致地球上的其他语言的消失。在一体化的框架下同样会出现富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楚尼斯、勒菲夫尔 著,王丙辰 译,批判性地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走向新建筑》

4《世界建筑》 让・努维尔的新纪元建筑 05/2010

5徐杰《现代地域性建筑表皮设计的策略研究》2008

6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与思想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7吴焕加 论现代西方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反力墙及强力台座预埋件精度控制 下一篇: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