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6 03:32:58

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病机,观察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个月一个疗程,可用3个疗程。观察视力,眼底变化。结果患者的视力,眼底情况均有所改变,全身症状有好转,心情愉悦,未出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健脾是治疗之本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70-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病因之一。国内外资料表明,随着生活和诊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呈年升高趋势。约占糖尿病人数的50%,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目前的热点。现代医学认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高血糖和终末糖化产物、多元醇代谢旁路增强、己糖胺途径增强、蛋白激酶C激活、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目前临床常用微血管改善剂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激光光凝疗法,但终受适应症、副作用、远期疗效,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有时并不能控制整个病情的发展,有点价钱昂贵,不能被普及的缺点。笔者运用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治疗非增殖型DR4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病例为我科门诊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42例其中男性29例58眼,女性13例26眼。年龄46~70岁。病程发现8~12年。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特点。

1.2纳入标准:(1)符合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者;(2)DR的分类参照2002年4月,国际眼科会议和美国眼科联合会议提出的DRP国际临床分类法公分为五个级别:1期无明显视网膜病变。2期为轻度非增殖性DRP,仅有为动脉瘤。3期属中度非增殖性度DRP,病变介于2期和4期之间。4期为重度非增殖性DRP,并存在以下的任意一项:a.4个象限都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内出血灶;b.2个以上象限有确定的静脉串珠;c.1个以上的象限发生视网膜微血管异常;d。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1]

1.3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视神经疾病及影响屈光间质的疾病等其他眼病的患者;(2)严重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3)严重肝、肾功能减退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4治疗方法: 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其药物组成有:黄芪30g、防风10g、桑叶10、柴胡12、茯苓10、郁金15、白术15、牡丹皮15、谷精草20、丹参20、生地15、当归20、女贞子15。根据临证加减,用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25分钟,煎煮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服,每次200ml口服。1个月一个疗程。可连服3个月。

1.5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1)显效:视网膜血管萎缩,眼底渗出出血基本吸收,视力增进,无并发症;(2)有效:视网膜新生血管部分萎缩,渗出出血部分吸收,视力增进,无并发症;(3)无效:新生血管未消退,渗出出血未吸收,视力不变或下降,出现严重并发症。

1.6治疗结果: 运用自拟疏肝健脾明目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42眼显效,30眼有效,总有效率85.7%。无效或加重12例占14.3%。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2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在中医眼科学的经典文献中无此名称,而是根据患眼视觉变化及视力下降情况,将其列入不同的病症中,如“视瞻昏渺”、“血灌瞳神”、“消渴目病”等,命名不严谨。治疗上中医学从整体水平上辨病与辩证相结合,针对DR的病症特点,精选方药,对其进行多环节、多途径的调理可以明显改善DR,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改善DR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大量文献调研,认为DR的病理机制与中医学的肝郁脾虚瘀浊阻滞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脾气虚相当于胰岛素生物效应减弱造成血糖升高,血糖不能被机体很好利用,蛋白脂肪等物质的代谢紊乱,在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下,致使视网膜微血管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造成眼底出血、渗出、微血管瘤的生成。相当于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造成水谷精微的堆积发本病,故脾虚是病之本;肝主疏泄,肝气调达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肝气舒畅,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为瘀,出现出血渗出,局部无灌注区,故肝气瘀滞为发病的重要环节;瘀浊作为病理产物及主要的致病因素,为病之标。故采用疏肝健脾活血化浊治疗,丰富了DR的病机与治疗学说,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在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本方主药黄芪在现代治疗不管辨证阴虚,阳虚,气阴两虚均应用排名第一,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本草正义》:“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最宜。”“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古人已经认识到治疗消渴健脾的重要性,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小板黏附力而减少血栓形成,保护肝细胞,降低血糖等作用。白术,茯苓加强健脾的作用,白术降血糖抗凝血抗氧化作用,有助微血管的修复,茯苓有利湿作用,柴胡,郁金疏肝理气以助脾的健运,柴胡皂苷,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能使肝糖原合成增加,抑制脂肪的分解,起到降糖的作用,丹参,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生地、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通过各种方式的活血化瘀,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糖抗脂质氧化作用。桑叶、谷精草清肝明目,女贞子养肝明目,防风可入肝肾二经,引上承,滋润目窍。诸药合用,兹在从根本调节血糖,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病变消退,提高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9-1103

上一篇:磁性附着体应用于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牙冠延长术对口腔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