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时间:2022-09-06 02:51:36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背景,营业税与增值税的优劣势分析,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进行研究,营业税被增值税所取代所带来的作用以及相关问题,探讨企业财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工作上所发生的变化。并简要探讨如何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会计工作该如何转变以减轻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生存发展。

【关键词】营业税 增值税 企业 效益

一、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税负影响

税改前服务业是营业税的纳税人,企业购进机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可以抵扣,加重了税收的负担,阻碍了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税改后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虽然税率提高到了17%,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11]111号文件规定,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并且租赁公司有大量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因而其税负大大减轻。

二、提供现代服务的服务业税负影响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指出:试点中的一般纳税人中,85%的研发技术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75%的信息技术和鉴证咨询服务业、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虽然此次税改现代服务业增值税率确定为6%,但是由于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服务业的税负不会增加反而会有所下降。但仍然有部分服务业的税负增加。这些服务业主要是依靠技术、知识来创造价值,增值额大、销项税额多;且没有大量的原材料采购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它属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而人力成本较高的行业,职工的薪酬福利费等直接计入成本,无法获得进项税额的抵扣。为了帮助试点企业平稳过渡,沪财税[2012]5号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使税负增加的企业可以申请获得财政扶持。因此对服务业来说,税改政策总体上是利好的。

三、交通运输业税负影响

交通运输业税改前的税率为3%,税改后增加至11%。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指出,在改革试点中,交通运输类企业等部分纳税人税负有所增加。平安证券的报告认为,运输类企业与仓储类企业需要抵扣的成本要达到营业收入的75%与55%,否则企业的税负将会加重。税改后,交通运输业购置的运输设备、燃油以及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是运输工具购置成本高、使用年限长,大部分企业不会经常更新设备,即企业每年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并不多;且购买的燃油只有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这就加重了交通运输业的税负。

四、会计核算方面的变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账务处理时纳税企业的收入和成本核算应采取价税分离方法。纳税人取得的营业收入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应按规定换算为不含税销售额确定营业收入并计提销项税额;外购货物和劳务的支出,如果取得符合规定的增值税扣税凭证的,也应该以不含税价格确定存货、固定资产和成本费用等入账价值,同时确定相应的进项税额。

五、报表数据结构变化 增值税数据不反映在损益表中,与现行营业税的核算科目不同会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结构,使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发生变化。

六、税务申报的变化

抄税,纳税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试点一般纳税人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时,要求同时对当月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信息进行抄税,主管税务机关将对纳税人申报的销项税额数据和IC卡抄报数据进行比对。认证,对于取得的进项税额,纳税人需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认证后抵扣,未通过认证、比对的,不得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主管税务机关也将对认证数据和进项税额申报数据进行比对。认证期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都有必须在发票开具之日起180 天内认证、抵扣的时限规定。七、针对价格、收入、利润的影响

企业应该测算、分析改征增值税方案对自身的整体财务影响。譬如,与原先相比,改征方案带来的税负变化,收入、成本变化,税后利润变化等。营业税是价税合一,增值税是价税分离,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营改增”后营业收入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比例会由于主营业务收入额的减少而上升。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如果交通运输劳务含营业税的价格不变,改征增值税后,劳务提供方,税负可能会上升,税后利润可能下降。当然,如果劳务提供方有大量的进项税,改征增值税后,也许在一段时间内不用缴纳增值税,税负可能暂时下降。八、总结

“营改增”的宗旨之一是降低行业整体税负,在税改过程中可能出现部分纳税人税负增加的情况。实际税负是增加或降低,除了企业自身的内部结构、外部所处的市场地位等因素外,还取决于是否可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一系列配套措施。因此要求企业从内部控制方面着手,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和整体的业务统筹工作,争取通过税收筹划、优惠来降低对企业的税负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沛楠.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J].中国投资,2010,(2).

[2]陈伯庚.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双重目标的矛盾和协调[J].住宅产业,2010,(4).

[3]黎显扬.论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实施路径[J].上海房地,2010,(4).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临界点的税收筹划 下一篇:谈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