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护理中的效果

时间:2022-09-06 02:07:04

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护理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护理中的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10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中进行选取,从中选出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选取的患者采用认知疗法进行护理,并在护理治疗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抑郁程度的变化。并对其结果采用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差异以P

关键词:认知疗法 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 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1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62-02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要求的逐渐增加带动了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水准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极大,是临床医疗活动的核心环节。而骨科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会伴有一定程度的疼痛,而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一直是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重点。在骨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护理中加以开展实施认知疗法,对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以及提高骨科临床护理效果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患者的SDS中的数据变化得到体现。因此,对我院骨科收治的90位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认知疗法的护理,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2年10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中进行选取,从中选出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年龄区间均在27~63岁的区间范围内,男性42例,女性48例。所选患者的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有31例,高中文化水平的有27例,大学及以上的有27例,文盲5例。上述患者的其他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认知护理。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通常具有疼痛、病程长等特点,且大多需要患者长期卧床,因此患者可能产生焦虑、恐惧以及无助的心理。长期处在不良情绪中,对患者的治疗护理进程大打折扣,甚至会延误病情[1]。因此,护理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充分注意到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针对患者的需求和个人特点,对其开展心理认知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慢性疼痛相关概念的解释,使患者对疼痛和疾病有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 加强功能训练,加快康复速度。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基本情况,介绍患者功能的康复情况,并说明该病康复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告知患者进行功能性训练对康复的重要意义,加强患者配合力度。在不同的治疗阶段,让患者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

1.2.3 开展健康宣教。在对骨科慢性疼痛病人开展认知疗法的护理工作中,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内容。护理工作者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加强健康教育,对疾病的相关概念、疾病的进展以及疾病恢复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要详细的阐述。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疼痛相关知识,提高病人对慢性疼痛的认知水平[2]。此外,护士也应对患者传授基本的骨科保健知识,加强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从而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1.3 统计学分析。根据所选取的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经过对上述患者进行认知干预的护理服务之后,患者的抑郁程度较护理治疗开展之前有所下降,且与护理治疗前相比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骨科慢性疼痛疾病患者在经历过治疗之后的恢复过程中,由于自身组织结构的缺失而产生的一种时间较长的疼痛感,且疼痛的部位大多在骨组织上,对患者的情绪及主观认知均带来了不快的感受[3]。许多患者因为惧怕疼痛而不接受专项治疗,如物理治疗方法和功能锻炼等,这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进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延滞,而且还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影响,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4]。这种治疗方法的本质是以人文本,主要是通过在护理工作中加入认知性的干预措施来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不仅要遵照医嘱来实施常规护理内容,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情绪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可以通过增强护患交流等措施,改变患者对疼痛和疾病的不良认知,从而使患者更加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以降低患者的心理抑郁程度。

在对本研究中的90例骨科慢性疼痛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工作人员要和患者之间有充分交流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患者在心理上减少对所处环境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以降低患者抑郁发生的概率。此时护理工作人员要照顾到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对疾病和疼痛进行正确的认知,并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工作,从而减少病情恢复的时间。在健康教育方面,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讲述最基本的疾病情况,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对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防治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对患者传授基本的骨科保健知识,加强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消除患者的顾虑。

参考文献

[1] 王志珍.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2)

[2] 江晖.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10)

[3] 曹广菊,刘艺敏,陈晴妮.认知干预对骨科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3(02)

[4] 闵军霞,邓光辉.认知疗法为心理护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J].护理杂志.2011(06)

上一篇:干性疗法与湿性疗法在褥疮护理中的不同效果探... 下一篇:浅析玻璃纤维桩核修复残根残冠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