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时间:2022-09-06 02:07:03

试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2

摘 要 本文根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特点,进行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课教学改革。通过论述我校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情况,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改革

一、前言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应根据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自然班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基本都是由中专学校转制升成高等职业学校的,各专业课程教学都在进行改革,争创精品课程。在这一特殊时期,依照《纲要》的精神,我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实施了适合我院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体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资源匮乏

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师生比例不合理、场地器材缺乏和陈旧,这些是制约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原因。

(二)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严重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多轮制”教学实习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冲击。各高等职业学校都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职业教育改革,由此学校在试行“多轮制”教学实习,体育课课时数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体育观念相对滞后

在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观念、阶段体育观念、体质教育观念还比较盛行。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而多数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

(四)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课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五)体育课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

现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在身体素质、掌握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受遗传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现行的评价方式是由基础理论、考勤情况等几项技术考核组成。统一项目、统一标准,从根本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体育课教学改革理论依据

1.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素质教育”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全体性、会面性,自主性。即要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主动的掌握体育知识。

(二)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设计方案

依照《纲要》的精神,遵循体育教学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校整体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的。贯彻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身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1.制定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课课程体系

(1)体育课的课程设置

体育课以普修课和选项课的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中第1学期为普修课,开设游泳(高职生)和田径(五年一贯制)两个项目,第2学期开始进行选项课。体育选项课的选项办法是:在前一个学期期末进行选项,给学生发“选项课程调查表”,从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拳击、跆拳道、田径、体操、体育保健等15个项目中选出学生爱好、兴趣较集中的8-9个项目确定为本学期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运动技术基础,按照自愿的原则,在所开选项课中任选一项,开学第一次课直接进入选项课。

(2)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制定统一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各单项教学内容: 为提高学生在健康保健、体育锻炼、各专项技能、体育欣赏等方面的认知能力。第一、二学期分别开设体育基础理论课程,每学期4学时,各选项课中所选专项理论的教学,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一般集中教学不超过2学时,其余随堂进行教学,不安排专门的集体考试。

(3)体育课成绩的评定

考试内容包括体育理论、专项技能、运动参与三部分:体育基础理论考试为笔试,考试由体育部统一组织,不占用上课时间,考试时间为第二学期末;专项理论考试随堂进行。根据各选项课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多项考试内容。在专项技能考试中,每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1-2个考试内容,由该选项课教师进行考核,对技术提高幅度较大的同学给与一定的加分。运动参与考核由各选项课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1)基础理论与时间的相互交融

形成以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等为主线,各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战术等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即结合各项目不同的运动方法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形成教学内容中体育理论知识的“趋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具体体现,又形成教学主体内容上的“存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2)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同学,选择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固定、呆板的组合,体现教师的特长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由“教授”型向“学习指导”型转化,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项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体育知识、技术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再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的系统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体育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从2011年至2013年六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实行教学改革前后的统计研究,结果:教学改革前的期末成绩及格率明显高于教学改革前,良好以上的人数明显增多;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无故请假、缺课人数明显减少,主动练习、主动提问的人数明显增加;自主锻炼意识增强,课外活动时间参加锻炼的人次明显增多。

五、结论

(一)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两年的具体实践,证明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开拓思路,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行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可行的。

(二)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体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季克异.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Z].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的讲话.200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新体艺.(2002)13号.

[3] 中国学校体育[J].2002(2、3).

[4] 余惠清.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上一篇:关于文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