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手法指导

时间:2022-09-06 01:43:07

小学语文教学手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2-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它担负着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要实现全面发展的重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紧迫地呈现在教师面前,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课前准备工作分三方面,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应利用多种教育信息渠道备好课,钻研教材,领悟教学大纲的要旨,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备出的课详略得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在上课中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其次,课前准备也要有学生的参与。现在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科学性,有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有的内容深涩,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等。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习作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不提前搜集资料,仅靠现有知识进行写作,写出的文章平白干涩,让人难以信服。如果学生在课前找好资料,预习认真,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主动参与的欲望,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佳。再次,课前准备工作还包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预备铃一响,教师出现在教室门口,提醒学生应该准备的学习用品,如上语文课,准备好语文书、笔、练习本、垫板等。学习用品准备完毕,学生们端端正正坐好等候上课,这样,就可以避免看到上课铃已响,教室里还乱糟糟的,老师一说写字,"噼哩啪啦"的开关铅笔盒声不绝于耳的现象,教师省去维持纪律的时间,更致力于教学。

2.要"因文取法",更重要的是指导学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采用模仿类比,组织讨论,练习测评等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看图学文,可以采用以图导读、图文对照等方法,让学生口述图中内容,然后熟读课文相对应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幅图的。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阅读课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样,讲读一篇课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带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要以学生学习为重,但是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学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肯能使学生走弯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须的。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于课堂教学者的综合素质和方法。课文只是个例子,充其量只是个典型的例子。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和教育性特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课文为例子,以小见大,是学生根据一篇小小的文章,学到大的知识。例如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在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讲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要立足于课本,又要放眼课外,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在学习课文《离开南极,不带滴水片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所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外阅读中查找的有关资料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别谈谈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珍稀动物的处境,以及如何保护珍稀动物?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强学生对语文这个科目的兴趣。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4.1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他的主体地位。

4.2 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针对不同个体。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及人文特征,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挖掘个性发展的渠道:要强化写作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3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这种以活动形式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在分组活动时,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大小适宜,难度较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影响活动结果,又会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过于简单,容易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样的活动失去意义而流于形式。问题一般都接近于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标。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合作探讨的发展动态,看准时机给予适当启发和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4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头。"趣味性"是语文课程活的灵魂。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语文趣味教学的形成环境,教师要以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包括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独特语言,师生的平等对话等等,有了这样的前提,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管窥新目标英语激趣教学法 下一篇:提高实验教师素质提升实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