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画龙点睛之法

时间:2022-09-06 12:48:53

《艺苑趣谈录》记载这样的故事:在晋代,京城建康修建瓦棺寺,主事僧向京中士大夫募捐。画家顾恺之竟一下认了一百万。大家都以为他是说大话。顾恺之对和尚说:“请给我粉刷一堵墙壁。”墙壁准备好以后,他画了一幅化缘佛经中传说的学问渊博的维摩诘居士像。快要完工时,顾恺之叫和尚打开庙门,让人进来参观他“点眸子”。他对和尚说:“开庙门第一天,要叫参观的人捐钱十万,第二天捐五万,第三天随便捐。”消息传出,观者如山。顾恺之挥笔点睛,维摩诘像栩栩如生,光照全寺。很快就捐了一百万。

绘画只有“点”好眼睛,才能使人物形象逼真。写文章也要这样,也要画龙点睛。下面介绍常见的三种方法。

(一)由点到面。即由个别推及全体,由一点升为全面。宗璞的《哭小弟》写道:“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人啊!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作者从自己的小弟,一个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推及到蒋筑英、罗健夫,推及到一代“迟开而早谢”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命运,从家庭到国家,由哭一人到哭一代人,思想感情不断升华,其忧国忧民之情见于笔端,震撼读者的心弦。

(二)由表及里。即由客观事物或人的主观行为,上升为内在的思想或深层的意义。吴伯箫的《早》写道:“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向来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书桌上刻了那个小小的字:‘早!’把一字轻轻地刻在书桌上,实际是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埋藏在内心里,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志向,是自砺的标志,是奋斗的起点。”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从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揭示了“早”字蕴含的深意。

(三)由此及彼。即由这一事物引申为意义相似的另一事物。徐刚的《黄山拾美》写道:“危乎高哉!黄山的路不仅难,而且险。上天都峰,过鲫鱼背,那是真正在危险中漫游!这样的路,不也很像作家的创作道路吗?轻车熟路虽然保险,但,路旁景物依旧;没有新鲜,没有想象,没有文章。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作者登黄山,领略黄山之险且美,神与物游,思穷物理,以黄山之路类比创作之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象升为事理。若创作之路无险无艰,创作又怎会出新出奇,别有一番境界?艺术的辨证法尽在其中。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种方法在各种文体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于记叙文中。在描写或叙事后加以议论抒情,揭示其意义之所在。茅盾的《风景谈》最后两段:“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段文字描写北国的清晨,作者所看到的山峰上的号兵和哨兵的形象。接着运用抒情的手法进行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高度赞美,赞美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二)用于议论文中,叙事以后,通过议论来揭示所叙事实的意义。议论文《水滴石穿》写道:“你看那檐下的滴水,一点一点的,缓慢的往下落,它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小,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几万年,它竟能把地上的石板穿透。地上石板是坚硬的,是厚实的,就是钢刀、斧头也对付不了他,可这微小的水滴凭自己的耐性,已然战胜了它。这小小的水滴靠得是什么呢?不是别的,那就是恒心和毅力,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那么我们在学习上,不也是这样吗?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否则,将是一事无成。”这段文字运用议论的方法,对水滴石穿的叙述进行画龙点睛的论述,揭示它的意义,那就是人也要有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精神。

陈冰清,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上一篇:论高职高专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能力培养 下一篇:浅谈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作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