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时间:2022-09-06 12:30:19

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利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值得所有教育界同仁认真思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班化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人们对于数学对象(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空间形式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一种抽象化间接反映,以及学习、应用教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数学抽象,超越问题现实情境提炼出抽象的数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在实施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出发,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提升。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思维僵化问题,导致此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平时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条例化”“模式化”。例如,在例题教学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预先划分的类型按部就班地进行解答,通过大量重复性练习来追求解题过程的丝毫不差。此种做法严重束缚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

当前,小班化教学模式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大力推广,由于小班化教学的班级人数比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占有的平均时间就会大幅提高,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增加,而这种互动正是课堂教学的源动力。如何在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摆在所有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氛围与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数学思维能力、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新课导入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可以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前,我让每一组同学用彩纸准备了一些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上课时介绍完勾股定理,就让他们自己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在激烈的争吵和讨论声中,孩子们拼出了多种可以验证勾股定理的图形,其中也包括了著名的“赵爽弦图”和美国第20届总统加菲尔德的证法,当我向他们介绍这两种证法时,学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原来数学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啊!

二、设计问题,启发思维活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言,疑问是产生认知需求与思维活动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可以极大促进学生的思维。故而,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有意的“设置陷阱”,将错误信息隐晦地透露给学生,鼓励大家质疑。这种做法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让学生有效避免重复此类错误。例如,学习整式的除法时,讲解完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和多项式除以多项式之后,我给出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m÷(a+b-c)=m÷a+m÷b-m÷c”,让学生们对解法进行判断,很多同学都表示赞成;我又建议他们,选取几个适当的数,代入检验一下。学生们马上就发现等式不成立,再小组讨论问题出现在哪里,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错用了乘法分配律!经过了由赞成到反对的这一过程,我相信学生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在学习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个问题的答案出乎意外时,会更加引人注目、促人思索。如果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从知识点中挖 掘出一些令人兴奋的“意外发现”,就会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分式”时遇到例题“若分式方程2+ 1-kx x-2 = 1 2-x 有增根,求k的值”,很多学生能迅速扑捉到“增根”这个条件,根据“增根”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如果把题目略微改动为“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x-a x-1 - 3 x =1无解,求a的值”,很多同学仍然用上一个例题的方法解决。而当我指出解题有误时,很多学生都表示不知道哪里出错了,当我在“无解”这两个字上用彩笔画出圈时,有学生就反应出来,“有增根”并不等价于“无解”。诸如此类的“意外”,可以为学生在掌握概念、定理、法则时产生的诸多错误敲警钟,克服学生马虎、大意的坏习惯,养成细心、周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合理利用认知冲突,促进思维发展

当一个问题存在多种可能性时,学生通常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不知如何取舍;进而引发心理上极度的“不平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是一种激发思维活动的重要内源力,它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活化与指向的功能;而解决认知冲突就是一种认知活动自我调节、完善、深化的过程。在“不等式的应用”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例题“某班同学要去北京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教师买全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包括教师在内全部按全票的6折优惠’。若全票价为240元,那学生们应该选择哪个旅行社?”学生能够快速地列出甲、乙旅行社的收费,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在小组里讨论时也各持己见。最后,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发现“甲、乙、甲乙任选”这三种可能性都存在,我又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分类思想”。

四、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应变能力

数学认知活动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其结果又将反作用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应变能力,加速知识的吸收与转化。例如,一次函数在购物、租用车辆、选择旅馆等现实中的应用;二次函数在利润方面的应用;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等。解决这些联系实际题目的过程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他们思维应变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小班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师生间的互动,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数学教师要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合理质疑、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加快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李志鸿.通过反思提高数学解题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0):9.

[2]林少杰.中学生数学学习中抽象概括的思维障碍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04):87-91.

[3]胡爱群.在初中阶段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12-14.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下一篇:加强口语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