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移动内容分发第一战赢家

时间:2022-09-06 12:19:07

张一鸣:移动内容分发第一战赢家

但他只给2015年的今日头条打40分。

缺乏共享经济、交易闭环等热门概念,乍看之下,今日头条不是那么酷的玩家。但真正走近张一鸣,将他与今日头条的故事还原到移动互联网的历史大转折背景下,才能发现其野蛮生长背后的凶悍。

2012年,以技术切入内容分发的今日头条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间点并不好,彼时PC门户裹挟品牌和内容优势已经基本完成由PC到手机的用户平移。从侧翼杀入,逐渐进入中心,进而重整体系――今日头条后来的发展再次展现了边缘创新的魅力。

迅猛抓住用户由PC向移动迁移的历史机遇,以程序智能为基础,以个性化内容呈现为利器,在巨头环伺的大众新闻/信息领域,今日头条获取亿万用户,拓展了App内内容的边界,并最终构建起自己的商业模式。

2014年的版权风波,其实是一场成人礼。“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进入2015年,今日头条驶入快车道。日活跃用户突破3500万,日均用户使用时间达到50分钟,公司扩展到1200人,广告收入飙升――张一鸣和今日头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内容第一战的真正赢家。

今日头条发展三年,曾经刻意把谁当成要击败的目标吗,比如门户?

我们没有刻意攻击过门户。最初我们想的路线就和门户不一样,门户是做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我们是用技术路线整合推送信息。

新闻和信息最大的差别是前者范围窄,后者可以涵盖各种形式――组图、视频、文字、问答,涵盖各种领域――政治、社会、娱乐、三农等等。

但今日头条可能是很多产品的假想敌。

我们的UI长得像门户,但是介于几个产品形态之间,技术上像搜索,跟社交也有很多共同点,在评论上像微博又不是微博,在导航、聚合、推荐上很多浏览器也像我们。

用户是水,各家产品就是连通器。只要我的短板少,水就会往我这里流。今日头条用户体验好,类似的产品就追不上了。

最大的对手是谁?微信?

打不过微信。其他对手此起彼伏的,UC头条、360头条、网易的千人千面、腾讯的天天快报,应接不暇。

这是因为今日头条对信息的再组织获得了成功,激发各个公司用各种手段去组织信息,而且想把它当成一个变现生意来做?

业界现在对这件事的热情很高可能跟我们有关,有很多产品直接自称XX领域的今日头条,生活领域的、电商领域的、视频领域的……

信息更有效的组织能产生价值,就像一本字典,如果没有索引,这本字典只能一页页翻,起不到查找作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组织方式相比纸质字典可以不断演化,不论是搜索、维基百科还是推特,其实都是演化。而且,你有各种方法去组织信息,比如国外有把“家谱”再组织的,有把“人”再组织的Facebook,国内有把“餐馆”再组织的大众点评,这些本身都是数字化的过程。

今日头条比过去“编辑式组织”和“搜索式组织”的方式优化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我列出过7种组织方式,都是比较基础的解决方法――基于地理位置,基于关注关系(人)、订阅关系(主题),基于二者的混杂,人和对象、人和媒体的交集,还有搜索,大部分都是用一种强特征或社交方法去组织,但每一种都有不足,它们都不能覆盖所有用户。

今日头条的信息构建方式能够容纳其他的组织方式,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热度,都可以被包容进来。

从门户到搜索,信息组织的价值更大了,今日头条有可能做到多大?它能代表多久的未来?

任何事物都是过渡性的事物,多久的未来取决于今日头条产品的演化。如果演化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我们就会成为过渡性的事物。

那么,你是否想过两三年后的手机阅读是什么样?

其实我认为手机阅读不是最理想的,它让颈椎酸疼,但现在我们没看到突破点。手机和笔记本都是反人体工程学的东西,但是VR、AR、Glass离现实还都比较远。相比之下,手机上的软件演化会更快。

每一种传播介质稳定一段时间后,都会催生适应它的内容形态,现在适应手机的内容形态出现了吗?

正在出现,比如短视频。文章的体裁也有一些变化,虽然变化没有那么大,互动性的内容会增多。

“我要让自媒体人养得起自己”

如果给今日头条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子?

用户相对偏成熟一点点。他们跟智能手机整体的用户特征非常接近,无论城市、年龄、学历都很接近。20岁以下的用户要落一大半,他们对世界相对没那么关心,但只要年轻用户的绝对值在增大就可以了。

会根据这些用户的特点和爱好取向去选择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的自媒体平台)的创作者吗?

不会。只要是不错的内容都会进入头条号,然后我们就应该用技术帮这些内容找到读者,找不到读者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优质内容就应该分发,比如现有用户不看三农信息,但自从今日头条有了三农的内容,我们就开始有关心三农的用户了。如果没有我们就去发展,因为我认为今日头条就应该是个平台。

所以你仍然相信好内容自己放在上面读者就会来?

首先我们覆盖的用户量已经很大了(累计下载3.5亿次),任何主题内容都会有读者,无非是多和少,但是读者少的内容,我们应该帮它发展读者。

什么样的机制能让现在头条号的4万多名自媒体人对平台有很好的黏性,又很有动力地创作内容?

满足他们获取用户或者收入的目标。

在获得收入方面,头条号会用微信的方法吗?

我们其实更激进。我们会给不能通过广告变现的自媒体人收入,也会给投放广告效果不好的自媒体人补贴,让他坚持创作,这样对生态有利。

这是在做公益吗?

那你说谷歌为什么做不收费的安卓呢?就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上网,有人上网他就受益:上网就要搜信息,搜信息就有搜信息的商业模式。我们没有像谷歌那样,但更好的创作肯定对我们有益,而且我们的市场盘子越大,这件事越值得做。

自媒体人必须跟头条号签独家协议吗?

不需要。你如果要求排他,他可能就拿不到微信的收益,活得就不够好,不能更好地创作。

这么宽松的条件反而能驱生更好的内容?

这样其实并不宽松。自媒体人写得不好就拿不到内容,而且现在整个市场偏小,作者收入是偏高的。“好”的标准是用户点击、喜欢、收藏、分享,我们也一直在修正评估。

但用户在手机上的活度其实非常弱,比如一篇文章的点击有15万,但订阅号只增加了20个粉丝。

我们之前也没有太强烈地给订阅号涨粉丝,现在在鼓励粉丝订阅。

订阅用户其实是有门槛的,你相信他们活跃度会提高吗?

重度粉丝会,他们在我们这里活跃度是很高的。我们的用户使用时间是50多分钟。但其实订阅并不是最好的方式。用户订越来越多的号,但打开率可能越来越低,一年前是10%,现在是越来越少的。如果你对局部不控制,整体就会过载。

既然如此,还要引导用户订阅?

我们想引导。我们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兴趣,并且表达得更明显,更突出。现在用户没有什么机会去表达,无非是收藏、分享和订阅。

除了分享对自媒体的价值大一些,收藏和订阅后,很可能用户就不再看这篇内容了。这些看上去有用的表达行为,实际上……

真正有用的比例会低一点,但是没关系,对系统来说这些行为是有意义的。至少系统方获取了点击,看和收藏也代表用户对这条信息是满意的。

我们没有计划让用户在这套系统里做更多事,当然阅读和讨论除外。用户在同一个主题下的评论可以有更多的结构,他可以回复,可以发私信,也可以提问回答。

除了这些,今日头条的自媒体机制与微信还会有哪些不同?

微信首先是通信,其次是社交,然后才是媒体,所以整体上就会与我们有很多不同。今日头条不是基于订阅的机制,所有文章都可以评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可以删评论,但是可以关评论。

今日头条不强调自媒体的地盘是他自己的,我们认为都是公共平台。用户10条评论里有5条是反对的,我们不认为应该控制那5条反对意见。我们更强调公开性,微信更强调私密性。

市场会不会出现恶性争抢优质内容的情况?

因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不够市场化,如果不按市场流动,你想买版权,但他不卖给你,或者高价卖你,用户就很不方便,你就不能专心做产品创新。

就像音乐市场,阿里把台湾唱片公司的版权占了,腾讯拿了大陆和欧美的,现在如果你是一个做音乐软件的新创业者,你的推荐最准也没用,因为你没有歌可以推荐。但是内容行业的版权战争应该不至于在2016年就变得这么严重。

95%的收入还是广告

广告仍然是今日头条最主要的变现方式吗?打算开发其他变现方式吗?似乎也尝试过今日特卖这个电商?

做过一些小的尝试,比如游戏,但还是以广告为主。今日特卖现在也在逐步增长,但我们的重点还是广告,广告收入占比达到95%以上。

如何平衡广告推广效果和用户体验?

我们会测试用户反馈,对广告质量会进行控制。我认为今日头条对广告的控制是业界最严的。我们的广告商从来没有P2P类的,没有二类电商――价高质低的那种,也没有医疗――不是医疗不好,只是我们态度谨慎。

因为现在变现的方法已经有很多,业界会不自觉地看轻“广告变现”,认为对用户是简单粗暴的伤害,你怎么看?

业界一直在看轻广告,但我觉得这是以讹传讹。阿里也是靠广告收入,大家都在指望腾讯的社交广告,BAT既然都在以广告为主,为什么业界要看轻广告?还有一说社区大家都很兴奋,喜欢社区,鄙视工具,但其实这些都看不到依据。

“2015年我给今日头条打40分”

听说今日头条也做了些投资,但不是投做内容的公司?

我们应该不会直接投内容,因为我们是做平台的,这会不太公平。我们更看重产品技术方面的公司。

投内容不是顺理成章吗,为什么还会有这种顾虑?

苹果就很少投App,按照你的道理App Store前100名App苹果干脆都投了,不要给安卓机会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思路,但我认为这不是上上策。

可是文化类消费趋势已经很明显,这几年正在崛起,今日头条有这个地盘,为什么不自己做些孵化IP之类的事情?

如果我们可以做火箭级的事情,我不会想圈一小块地深耕。其实做企业和做投资无非三种方式:开拓、巩固、变现。巩固是因为国内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但我觉得今日头条应该是求发展创新的,而非求安全巩固,最其次的策略才是深耕细作变现。

道理很简单,你跑得足够快就不需要挡别人的路,因为挡路使你自己也跑慢了。当你的产品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时,就不用考虑去阻挡对手。最危险的时候是你的产品没有改进空间,必须要去挡对手的时候。2015年我给今日头条打40分,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比如内容的丰富、准确、多元,用户更好的交流、讨论氛围,都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对今日头条这样的App来说,给用户做社区交流的意义在哪儿?

反正意义不在于提高估值,就是在于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看完一篇内容有些感想要抒发,希望被肯定,评论可以解决一部分这样的需求,但是无法随着时间沉淀下来。

根据你的判断,内容上还有什么样的创新可能?

我判断互动会增加,视频会增加。现在好内容还是不够的。感觉现在只要是资质不错或阅历不错的人,认真做一个自媒体品牌都能做得不错,但就只是“不错”。

让你感觉不够带劲?

应该有更多更好的人做内容。比如科技行业有些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不错的记者研究到了,但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关注到?好像现在只要内容“还不错”,再配合手机上的形式做些优化就OK了。

是不是内容春天一来,大家心情浮躁了呢?

还是青黄不接的问题。优质媒体人转行了,可是没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行业,行业又有一定的周期。

所以头条号是来拯救媒体人的?

我们希望贡献一些力量,谈拯救实在是压力山大。

上一篇:“中国芯”缘何只此份额? 下一篇:跨出自身 回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