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

时间:2022-09-05 10:48:25

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却存在“板”和“碎”的现象,成为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度”。

一、坡度

提问的难度设计首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内容,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即使是同一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注意选用不同的问题设计,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得到发展。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借助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拓展。

《变色龙》教学中,为了深入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2.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他虽然“善变”,但有哪一点始终未变?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警官既不变又善变呢?5.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位人物?这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能引导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篇小说的深刻内涵。

二、高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朱自清的《背影》中,“自然”一词重复出现了三次:“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学生对此往往视而不见,更不可能深入领悟其中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适时提问:不用这三个“自然”句子似乎更加简练,为什么作者要重复使用呢?用和不用,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提问很容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发现所读文本和自己理解的落差,而且这种落差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学生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调整或修正自己的认识,达成对新知的顺应。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就会体悟到:第一句话,是表明“我”并非不能理解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一个“自然”写出了对父亲的体恤,这才有了下文“我赶紧去搀他”,“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等动人镜头。父亲渐渐老了,性格有了很多改变,竟至“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令人难解的“反常”行为,“我”都以两个“自然”全部接纳,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写出了父子情深。

三、宽度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探究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能够让学生用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素质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提问时往往指向熟悉的学生、好学生,而很少顾及中等生、后进生。心理学家认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工作效率降低。

《散步》教学中,学生在基本熟悉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在这一家四口中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这一问题应该能覆盖全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人人都有话说,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有的学生最欣赏文中的母亲。她年纪大了,所以刚开始散步时想走大路,但当孙子想走小路时,她想让孙子高兴,就改变了主意,这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有学生欣赏母亲是因为“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有的学生最欣赏“我”,因为他很孝顺,最终他“决定委屈儿子”,照顾母亲,一家人走大路。有的学生认为,母亲本不愿意出来散步,因为“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而“我”却坚持,“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在这里,“我”是想让年迈的母亲出来呼吸春天的新鲜空气,到大自然中走走锻炼锻炼,对她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因此,“我”很孝顺母亲,爱母亲。……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欣赏妻子和儿子的都有,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最欣赏的人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四、角度

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疑而问”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收获。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角度,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到巧问,只有巧妙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

《社戏》教学中,教师设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在平桥村最难忘的经历是“看社戏”和“偷豆吃”。那么,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理由。这一问激起了千层浪。有学生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有主见。比如,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一块儿去看社戏。又比如,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了一捧豆后,是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也有学生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从他“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中能看出他没什么心眼,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斤斤计较。因此,这样的朋友值得交。有学生愿意与桂生交朋友。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他为“我”买豆浆,买不到,还想着要给“我”舀水呢。还有学生喜欢和六一公公交朋友。因为“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没骂,还说请客是应该的,并送来了豆。由此可见,他心肠好,为人朴实,让人感动……这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新颖巧妙,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注重问题的创新性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文章人物形象的兴趣,较好地引导他们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找寻答案。

五、效度

在课堂中,过于简单的提问是无用信息,过于烦琐的提问是干扰信息,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避免抑制学生思维的雷同提问,避免不合逻辑的错误提问,避免表面上非常热闹而事实上没有什么内容的虚假提问。要通过提问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能仅仅把提问作为一个形式,一个过程。在问题设计上,可以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是什么”“行不行”。提问时应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引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小石潭记》,教师为了巧妙扣住文章标题,带动全篇阅读,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小”“石”“潭”“记”这四个字。教者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提问给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密度

教师的提问能起到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一节课的提问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密度要适中。不要动不动就提问,不加思考地乱问,有时过多的提问只能增加学生的疑惑,而不能起到提问的效果。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这种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避免繁杂琐碎。这样,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才能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设计“主问题”:请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教者将一般教师惯常所做的解读课题、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诵读课文、感知整体等多个教学环节浓缩在这一精当的主问题之中,用一个主问题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和提问,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用量少质高、以一抵多的提问设计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语文课堂提问对“度”的把握,只是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研究的一个方面,面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学生,课堂提问应该如何更有针对性,这有待更多的语文教师去不断实践和探索。

上一篇: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 下一篇:网络语言:语文教学的鲜活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