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09-05 10:19:42

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

【摘 要】目的: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基础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并于住院第1天到第4周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评定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做出评价。结果:患者住院4周时两组比较,Barthel指数有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肢体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神经网络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

中图分类号:R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4-235-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4.001

通过医疗新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死亡率已明显减少,致残率仍高达72.5%~75%[1], 特别是脑卒中后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有研究表明[2]脑卒中后恢复关键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初期4周内最明显。因此,早期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对8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脑出血初发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 年龄41~82岁,平均61岁,其中脑出血15例,急性脑梗死25例。常规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 年龄39~78岁,平均59岁,其中脑出血17例,急性脑梗死23例。两组年龄, 文化程度, 从发病到入院时间,病情变化及药物治疗,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基础的肢体康复训练。治理组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有责任护士指导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首先由主管医师对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做出评估(0级:肢体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抵抗阻力动作,但不能完全。5级:肌力完全正常。)然后对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其次责任护士和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师实施计划内容,最后对康复训练情况做出评价,同时对家属进行培训,取得配合,共同完成患者的康复训练。入院后即在床尾注明标记,以提示各班护士随时观察并真确摆放患者的肢体功能位置,为进一步治疗及康复做好准备。

1.2.1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及康复训练方法(1)病情早期:即卧床期,及早的使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通常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阻塞或血管破裂,使大脑局部缺血致使部分神经细胞因缺氧而受到损伤。神经网络重建治疗是通过在患者治疗部位的肌肉两端各贴一个电极,用来检测患者已经不足以导致肌肉收缩的肌电信号,通过同一组体表电极将预置的电刺激传送到靶细胞肌肉上,响应患者的意识,使肌肉产生收缩。同时此治疗不断强化患者受损伤的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活动,可以加强大脑神经网络的恢复和重建,从而恢复瘫痪肢体手、足、上下臂、肩、腿等的活动功能。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治疗时注意不要让患者过于疲劳。治疗频率:每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间隔3天, 可进行第二疗程。强度控制:10Hz~100Hz,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刺激强度,(如患者皮肤干燥、胖瘦、耐受程度、电极片等)刚开始刺激度应从小到大,一般选择40Hz~50Hz,最大不超过60Hz,总疗程一般3个月。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保持良肢位的摆放[3],仰卧位:头偏向偏瘫肢体侧,给予良好的支撑。躯干平展,患侧臀部至大腿下外侧垫一长枕,防止髋关节外展,肩胛下置一枕使肩部上抬,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伸展,膝下置一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90度,足底着床或穿平底鞋,防止足下垂。下肢患侧膝,髋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患侧卧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侧下肢稍后伸,屈膝,健侧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垫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压,防止肩关节损伤。各种应经常更换,早期变换2小时1次,鼓励患侧卧位,尽量减少仰卧位。(2)病情稳定期,生命体征平稳48~72小时无进行性脑卒中的发生后即刻给予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肢体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1.2.2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手工、步态、坐位与平衡及精细协调的训练。指导患者练习握笔、持筷、刷牙洗脸、梳头、更衣、整理床铺等,搀扶患者走出户外,逐步过渡到缓慢步行,上下楼梯,协助患者逐渐学会写字、便后处理。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3效果评价与方法[4]

从住院第1天到第4周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定法,有主管医师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包括转移、大小便、吃饭、活动步态、更衣、上楼梯、写字等, 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程度分为0、5、10、15分4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强,依赖性越小。评出分数后,按以下标准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程度:0~24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25~44分为严重功能缺陷, 45~74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4分为轻度功能缺陷,95~100分为生活完全自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 检验。

2结果(表1~2)

表1 两组治疗训练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程度的比较

表2两组治疗训练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程度的比较

3讨论

3.1 脑卒中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研究表明,通过肌电刺激神经突触达到肌肉收缩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刺激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肢的功能[5]。本组资料表明,这种治疗对早期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恢复功能不仅比此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更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残障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甚至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3.2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可忽视,突然的残疾和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造成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均不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当患者处于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康复训练的同时我们注重个体化心理护理,责任护士给患者及家属讲解使用神经网路重建治疗仪的安全性和使用方法,以谈心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讲解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使患者取得信任,消除自卑感,增强对康复的自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从而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3.3 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由于受住院费用、治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住院1个月后即选择回家休养,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只能由家属协助进行。为保证患者出院后仍能进行有效、科学、连续的康复训练。责任护士必须在患者出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基本的运动功能康复方法,纠正典型的点步、划圈的“偏瘫步态”。同时,责任护士可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门诊复诊等形式给予具体指导,以保证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从而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减轻偏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因此,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和康复训练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并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意义重大,需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 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 黄颖琼,叶俊英,王淑琼.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2,8(2):137~138.

[3] 袁峥.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与临床技术操作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科技出版社,2006,597~600.

[4] 饶明利.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4~345.

[5] 何其英.康复锻炼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319.

上一篇:用尿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分布密度鉴定血尿的性... 下一篇:加味芍药甘草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作用机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