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

时间:2022-09-05 10:11:07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

[摘要]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以14 d为1个疗程,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测定。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P

[关键词] 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009-0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如何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是医学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脑缺血产生的大量有害活性氧(ROS)导致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蛋白质氧化,是引起脑梗死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1]。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它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细胞过氧化,使神经细胞死亡延迟,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为了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意义,该研究笔者于2008年3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经脑颅CT证实为脑梗死,发病24 h以内,年龄在45~75岁之间,性别不限;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和昏迷患者,排除心、肺、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排除精神分裂症和其他重型精神疾病。138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62.1±9.6)岁;对照组69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2例,平均年龄(61.4±9.4)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中国脑血管指南常规使用抗血小板凝集及扩张血管的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次,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14 d。治疗前后均要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以及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

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2]: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46%~90%,病残程度1~3级;功能缺损评分18%~45%,生活能自理;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死亡。

1.4 观察指标

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评定100天时的生活质量[3];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

1.5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Barthel指数评定

治疗组BI指数为(84.56±3.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8±2.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3 结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流灌注以及减少脑细胞损伤。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发病的不确定性,所以到该院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都已经超过了可用于常规治疗的6 h以内的最佳时间,而患者在发病6 h之后,在不可逆的缺血中心部位周围存在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在其缺血半暗带周围血流量不同程度下降而引起的缺血级联反应[4]。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由日本合成的小分子量的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的过氧化,能够保护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得到改善[5-6]。

该研究在通过对138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发现,依达拉奉在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得到有效的改善,总有效率达7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BI评定结果显示,用依达拉奉治疗过的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远高于对照组。并且在安全性方面,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所以依达拉奉在治疗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总有效率方面有着明显的提高。

因此,依达拉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药物,可以广泛的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李新.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2):50-5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

[3] 林伟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5-207.

[4] 李菁,张锐,许晓辉,等.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160例[J].临床医学,2009,29(2):36-37.

[5] 锁建军,苏艳峰.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46-47.

[6] 朱思亮,潘学威,郑建乐,等.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9):1765-1766.

(收稿日期:2013-02-21)

上一篇:CDNF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不同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