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55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05 07:55:52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55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于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诊断为功能性上腹痛综合征患者110例纳入本实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综合疗法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配合针灸疗法,加抗焦虑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综合疗法组总有效率93.34%,2组比较综合疗法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功能性腹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3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17-02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又称慢性特发性腹疼或者慢性腹疼,是指持续的或经常复发的腹部疼痛,病程超过半年,该病症与肠道功能无关,而与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的改变密切相关,采用当前的诊断方法,不能发现可以解释该病症的结构或代谢异常的一类的综合征引。临床上表现上腹痛综合征治疗一般予抑酸、保护黏膜、适宜加胃肠动力药,但患者症状缓解与发作常交替,不能完全恢复,且有时依从性差,不能坚持一直服药,因此寻找能够缩短需服药时间使症状快速彻底改善的方法是临床上一直探索的。本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中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止痛,西药抑酸、保护黏膜、促胃肠动力,配合针灸疗法,抗焦虑一系列治疗,在临床症状积分缓解与临床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单用西药组。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110例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患者来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和病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综合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1.15±1.55)岁;病程3月~10余年。治疗组: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2.02.10±1.32)岁。病程3月~10余年。2组临床资料统计学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2)疼痛与生理行为(即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偶尔有关;(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4)疼痛不是伪装的;(5)不符合可以解释腹痛的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泮托拉唑肠溶片1次1粒,每日2次,餐前服。铝碳酸镁每次1片,1天3次口服,餐后服。伊托必利1次1片,1天3次,餐前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止痛,药物组成(山药、茯苓、白术、木香、枳壳、陈皮、砂仁、莲子肉、元胡、莱菔子、川芎、五灵脂、生蒲黄、桃仁、红花、厚朴、大腹皮),并随症加减,伴胃寒者,加干姜、高良姜;伴泛酸烧心者,加旋复花、代赭石。伴恶心,加紫苏梗、竹茹、生姜、半夏。针灸疗法:请本院针灸科医师操作,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每次针刺25 min。焦虑患者加黛力新每日1片。1个月后观察疗效。

1.4主要观察指标患者上腹痛、泛酸烧心、嗳气、影响睡眠质量等症状改善情况,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距首次服药后上腹痛等症状消失时间。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诊断前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腹痛等临床症状积分:无症状为0分;症状轻微且不影响日常活动为 1 分;症状明显影响睡眠为2分;症状严重持续1天为3分。症状发生频率积分;1周无任何不适为0分;1周有1天偶尔有症状为1分;1周2~4天有症状为2分;1周5天或以上有症状为3分。显效:症状程度与发作频率积分明显降低。有效:症状程度与发作频率有所下降。无效:症状程度与发作频率积分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结果2组症状程序积分与症状发生频率见表1。

3讨论

功能性腹痛是临床常见病,属于功能性胃肠病,临床通过消化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化验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内分泌及结缔组织病等所致,临床以不明原因上腹疼痛或餐后上腹不适,早饱、嗳气,患者习惯用手保护腹部,表现出腹痛很严重或不愿意让医生检查腹部,甚至因恐惧而闭眼,有时类似消化性溃疡表现,夜间睡眠困难等。患者在陈述病史时,往往对腹痛描述得非常形象,但体格检查时,却不能明确指出腹痛最剧烈的部位。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2]:(1)胃肠运动障碍,已有研究表明FAPS患者胃排空及胃肠蠕动较慢。(2)内脏敏感性增加,对外界刺激有强反应。(3)幽门螺杆菌感染。(4)遗传。(5)胃肠激素的异常。(6)精神心理因素影响。FAPS疼痛涉及范围广,且对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有反应(该药可同时作用于周围和中枢神经),但不能鉴别FAPS是外周神经源性疼痛,还是中枢神经源性疼痛。某些FAPS患者外周神经损伤可持续向脊髓传入伤害性刺激,导致中枢致敏。这类神经损伤常见于腹部手术或妊娠及分娩时盆神经的损伤。中枢致敏一旦建立,即使没有周围神经刺激或极小的刺激亦可引起疼痛。同时,FAPS患者常伴有抑郁状态,这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调节异常在FAP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早期不良生活事件和社会心理应激可导致患者更易产生疼痛感觉。遗传因素、机体敏感性和应激事件在疼痛调节系统中也起一定作用,可诱发FAPS。临床上初始治疗予促胃肠动力、抑酸、保护黏膜,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杀菌治疗。由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症状好转不明显,使患者放弃治疗。本研究采用综合疗法,在西药促胃肠动力、保护黏膜的基础上,运用中医中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止痛,患者用后食欲增加、腹痛腹胀减轻,一系列症状都见明显好转,并根据患者症状情况调整药物及剂量,配合针灸补泻疗法,同时一般FD患者长时间不愈,加上生活压力精神紧张,心理产生焦虑,先予以精神沟通,通过协调加用抗焦虑药,发现精神疗法对患者亦十分重要,亦有研究证实对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3]。

参考文献:

[1]罗金波,琚坚.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2):3431~3434.

[2]张 军.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的新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1(2):107~109.

[3]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治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8,20(2):74~76.

(收稿日期:2012-05-28)

上一篇:某高层悬挑结构支模承重平台设计与施工 下一篇:农村体育教师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