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参与 体验生成

时间:2022-09-05 07:01:14

【摘要】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数学的本质;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学习过程,实现用数学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概括出所学知识的特征,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培养.

【关键词】 参与;操作;观察;提高

“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能力的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要求.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提供材料,创设条件,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主动参与,认识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认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让学生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 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的三角形原理. 学生动手操作,修理摇摆的桌子,在桌子的三个面(长方形),每个面斜钉一根木条,桌子就变稳定了,这样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二、操作验证,经历过程

“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这里的“做”就是指操作. 它强调了学生的活动,即运动效应,突出了学生参与知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动态”中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请听好要求:同学们拿出小组里面准备好的学具,观察一下,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1. 有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

2. 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用这几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 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 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D. 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操作报告单

操作:我们组是用( )拼成了( ).

讨论:拼摆成的新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1. 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 )形的( );

2. 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 )形的( );

3. 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形的( ).

教师行为: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汇报:

A. 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三角形面积相当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B. 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相当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C. 用2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摆,略.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数学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使他们获得了发现的机会、实践的条件和思辨的氛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暴露他们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更有利于养成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敢于迎接挑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也是实现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观察比较,明理叙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所学知识的特征. 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都贯穿了这一学习策略.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方格纸上,通过数方格发现两个图形一样大,同时通过“重叠比”的方式,很容易地发现“多一个小三角形”和“少一个小三角形”的现象,指导学生进行拼剪,直观呈现转化过程. 最后通过议一议的方式探讨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两种图形的联系,二是怎样用这个联系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又如,在教学第十册“确定位置”时,先让学生回忆、交流第二册中“找座位”时是怎样确定第几组第几排的,再引导学生用“列”和“行”来表示位置,进而组织学生探讨数对的表示方法. 这样“以旧论新”可以水到渠成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发展学生数学语言思维和交流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究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比较牢固. 但小学生年龄小,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且典型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教师的直观演示,去感知事物,获取知识.

上一篇:关于数学学法指导的一些尝试 下一篇: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中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