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点滴思考

时间:2022-09-05 05:03:24

有效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点滴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通过科学的情境创设,可以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知识回归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带来帮助。然而直面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也出现了许多让人忧虑的问题,导致情境创设事与愿违,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加以关注。

一、数学情境创设几种常见的误区

1.缺乏准确性。创设新的情景是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图式或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有些情境创设却是牵强附会。笔者曾观摩课题为《角》的数学公开课,执教者这样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会做广播操吗?生:会。师:你们认为哪一节不容易做整齐?生:跳跃运动。师:我把这节动作跳给大家看看。(师做动作)师:在这一节操中有大家熟悉的数学图形吗?学生莫名其妙。最后教师只好边做动作边解释哪个部位象角,但事实上“角”的形状并不明显,使学生对“角”的概念产生了模糊认识,这样的教学显然不科学。

2.缺乏科学性。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不切实际,学生反而不能接受。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分母有理化》一课,为了凸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如何导出分母有理化的环节上,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小刚身高为1.65米,小红身高是小刚身高的倒数,请问小红有多高?学生马上质疑老师:老师,小刚身高是怎么量出来的?这种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帮助。如果没有合适的情景,开门见山不失为较好的引入方式。

3.缺乏明确性。情境创设未能开门见山突出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直线》一节内容时,为了引出课题,教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毛线,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生:“毛线。”师:“同学们再仔细看看?”生:“红色的毛线。”“弯曲的毛线。”“羊毛线。”……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切入正题:“我把它拉直后,它象不象一条直线”?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

4.缺乏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被普遍采用,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应用不当,也会削弱情境创设效果。如在某节公开课《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一只透明的空玻璃杯中放了一枚硬币,从它的侧面能看到这枚硬币。如果向杯中注水,猜一猜这时从杯子的侧面还能看到这枚硬币吗?学生有的猜不能看到,有的猜还能看到。这时教师用多媒体电脑演示了这一过程,结果是看不到这枚硬币。如果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会使数学知识的获得更加自然,可惜的是,教师将结论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质疑和探究机会。

创设情境不当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以至于影响整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过多的无关信息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二、走出情境创设误区的几点思考

1.情境创设要把握规律性和主体性。从表面看情境创设误区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而实质是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至情境创设在实践上出现偏离。因此迫切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能力素质,尤其是要加强新课改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不断总结出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做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学生身心特点,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采用辅方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及亲身体验的,决不能由老师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

2.情境创设要具有问题性和学科性。数学教学要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恰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趋动教学。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教授指出,“情境可以激发探索和创造。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数学内容,而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学生的许多富有创造的想法可以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数学思想得以渐渐突显。”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境是挖掘学科自身魅力的内在要求。

3.情境创设要体现真实性和发展性。创设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同时要注意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情境创设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创设问题生成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4.情境创设要突出目的性和关联性。情境创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载体,情境创设要紧扣数学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设计,体现它的数学属性,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的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够领悟情境与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对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新坍初级中学)

上一篇:教会学生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下一篇:会自学才是真正的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