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圳:曾经繁荣的古码头

时间:2022-09-05 04:27:57

石圳:曾经繁荣的古码头

在政和县城郊,有个小村子叫石圳,每天,众多游人涌进的这个小村子,原本寂静的小村落,今天是热闹的3A级风景区,而过去,石圳是个码头,躲在一角,寂寞了很多年。

90岁的林仁长是石圳村走溪河唯一健在的老艄公。因为村里人穷,建不起房子,为谋出路,村里人纷纷去走溪河当船夫。林仁长当年走溪河当艄公差不多十年时间,头几年为他人当船夫,20岁那年,自己也买了一艘可以运5000多斤货的木船。那时候,建瓯东游、渡潭一带有人专门做木船卖,买一条船要2000多斤谷子,林仁长走了几年溪河,有点小积蓄,再向亲戚借点,就买了一艘木船。

那时候走溪河的人日子要比种田好一点。据林仁长说,每出去一趟,自己会带点吃的用的东西回来,还捎带些市场上紧俏的货物到县城卖,除了工钱,其它还可以赚点钱。走溪河是半年辛苦半年闲,但日子勉勉强强也过得去。

林仁长走溪河大都是为地主、商户运货,茶叶、笋干、香菇、木材等等是政和山区出去的大宗货,那时,林仁长经常为大地主李翰飞运货,也为其他商户运货。那时,运出去是政和的山货,运回来的是食盐、糖、布匹、香烟、龙眼、荔枝等等各种各样“百货”。

“茶、笋、木材都是运到福州销售。”林仁长回忆,当时的茶叶有白子(白茶)、茶针(白毫银针)、红茶(政和工夫),包装好的茶叶还用竹篓装起来放到船上。木材就搭成木排直接流放到福州,解放前木材叫“金筒”,放木排叫做放“金筒”,石圳码头常年有二十多名“材夫”常驻,他们就专门“水上漂”放木排。

来来往往的人多了,石圳这古老的码头比其它周边村庄要繁荣,村子里有杂货店、酒店、打银店、豆腐店、药店等等商铺,前后乡村庄的人都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是码头,石圳有四个庄场,都是地主办的,庄场就是粮仓,储存粮食用的。

今天的石圳,再也找不到古码头的痕迹,只有老艄公林仁长的回忆,重温了逝去的时光。在采访中,我与路边干活的村民闲聊,村民周义发对我说,他父亲也走过溪河。我问:“那你家里有没有你父亲走溪河用的东西?” “有,还有一张证子。”我迫不急待地和周义发到他家中,周义发翻了半天,没找到那张“证子”,他跑到山上叫来正在采茶的妻子,他妻子找出了那件“宝贝”。我十分惊喜――这是一张可见证石圳这古码头的“登记证”,“登记证”为周义发的父亲周迓仔所有,上书:“兹有船主周迓仔,船类竹筏船,船牌号数……航行于闽江上游各线,自愿参加本社联运,经审查合格,特发给此证”。发证单位是“闽江上游民船联运社”,发证时间是1952年12月8日,证上印有主席头像、五星红旗和联运社的红印章……

时间流转,石圳的老艄公们一个个相继离开人世,石圳古码头踪迹难觅,这张色彩鲜艳、样式古朴的证件,也许是石圳做为一个古码头一件难得的证物吧!(徐庭盛 文/图)■

上一篇:中缅经贸合作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深化福建省与西亚地区投资与产能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