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时间:2022-06-15 01:59:46

江苏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摘要:对江苏职业农民调查分析显示,职业农民培训具有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内容多样化、培训方式专业化、培训结构层次化和运行机制规范化的特征,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式单一、培育机制滞后、培训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提升职业农民培训绩效需参与主体各方的协调配合,从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机制、受训主体、资金投入等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江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79-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农业现代化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涵盖了农业产业现代化、职业农民现代化、农村社会现代化三个方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是走科技支撑之路的基本保障。

江苏农业发展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提升职业农民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成为保证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0年以来,全省针对农民素质较低的现状,实施了大量职业农民的培训。2013年又在此基础上增设农业专项技术培训。2014年度江苏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创新培训费用达1.18亿元,参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约10万人,创业培训约2万人,家庭农场专题培训达2500人。为进一步分析江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状况,我们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部分职业农民进行关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苏南选择了太仓、江阴、扬中、溧水等四县(市、区),苏中为宝应、姜堰、如皋等三县(市、区),苏北则包括新沂、东台、淮安、东海等四县(市、区),对以上地区共选择800名职业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768份,有效问卷689份(有效率86.13%)。

一、受调查职业农民基本状况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从业人员呈现专业化分工和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农民区别于传统农民,他们占有或使用一定量的生产性耕地,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按最大化原则进行农业经营活动并获得经济收入。本文所指职业农民,从广义上讲是农业从业人员;狭义上是指专门从事农业领域的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活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人员。

(一)年龄结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职业农民目前集中在40-60岁这一年龄阶段,占比达71.55%,而40岁以下仅占15.24%。这一结果反映出江苏农业生产依然主要依靠传统劳动力,从业人员的传统经验组织生产模式占有优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领域比较优势不明显,年轻劳动力更愿意选择从事二、三产业相关工作,在农业经营条件尚不发达情况下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更少,农业生产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工变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即使不放开户口制度,他们也要在城里留下来。新生代农民意愿的变化导致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高龄化,这也反映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紧迫性。

(二)性别构成分析

受调查职业农民构成中75.62%为男性。这说明,根深蒂固的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依然影响农民的职业选择,基本保持了传统社会的性别分工。从生理学视角理解,当前农业生产依然主要依靠体力劳动,男性天然的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优势。农村妇女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较不稳定,既会因照顾家庭、老人等留在农村,也会为谋求更多收入而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其他产业。

(三)学历层次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江苏职业农民目前以初中、高中(含中专)为主,比例达78.66%,初中以下学历者占9%。数据说明一方面江苏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另一方面现阶段江苏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农业生产和经营依据传统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为11.61%(计80人)。这部分农民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或有志于在农村或农业领域创业的居民。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学历水平较高,具备资金、技术和营销优势的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培养职业农民的主体和重点。

(四)经营特点分析

在生产经营种类方面,调查显示,依据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样本中职业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有294人,占比42.67%。这表明粮食生产依然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主要部分,尤其在苏北地区更为明显。苏南地区由于耕地规模小,生物、智能、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较快。样本数据还显示,除传统粮食生产外,蔬果种植、园艺养殖、苗木种植等加总起来在经营种类中也占据半壁江山,而从事农业深加工的职业农民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5.37%,且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这说明农业产业链层次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急需转型升级。

从经营形式分析,统计数据表明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样本中职业农民参与的生产经营多以家庭经营(经营规模50亩以下)和专业大户(经营规模50―100亩)为主,占比达74.61%,而选择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形式仅124人,占总数的18%。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从内部管理费用和市场交易成本来审视农业组织效率,以传统农户为主体的经营组织形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企业化、规模化的推进,需要引导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经济沿着“农户分散化经营――合作化经营――企业化经营”形式发展。

(五)参培意愿分析

在对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调查中,统计数据显示有461位职业农民选择愿意参加培训,占比达66.9%。这说明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推动下,江苏职业农民参加培训已取得显著成效,参加培训已成为职业农民提升技能、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进一步分析461名参训农民,大部分职业农民(69.8%)愿意参加农业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这与前文所述参加培训职业农民年龄高龄化、受教育年限偏低的基本现状对教育培训的需求相符。由于大部分职业农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选择掌握技术含量低的技能培训,是典型的按部就班的风险回避者特征。此外,22.3%的职业农民选择参加层次相对较高的农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反映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文化程度与培训层次的需求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二、江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特征

(一)多元化的培训主体

目前,政府部门、专业合作社、各类院校、龙头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等共同构成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主体。调查显示,在江苏区域内,接受来自政府部门组织、专业合作社、民间机构、大中专院校提供培训的职业农民分别占48.62%、15.82%、13.64%、9.58%,极少部分(4.21%)主要参加来自于龙头企业的培训。另外,有15人参加过培训,但对组织培训的机构不明确。此外,极少数的职业农民(约5.95%)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这表明,江苏农民培训覆盖面较广,职业农民参加教育培训途径较多,多元化培训主体已经形成。

(二)多样化的培训内容

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包括了实用技术培训和非生产性农业技能,具体包括农业性质、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农业文化和农场管理等方面知识。农业的重要地位和职业农民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性。职业农民的活动已超出农业生产领域,扩大到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储存运输以及多功能农业开发等方面。针对他们的培训是全面的农业教育。调查显示,80.12%的职业农民参加过农业专项技术类培训,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面向市场经济,职业农民生产经营不仅面临自然风险还面临经营风险,受调查者中近六成参加过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类培训。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农业管理培训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调查对象中有194人(占比28.16%)参加过层次相对较高的创业管理类培训,对农村带头人精英式培养能快速传播成功经验,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多样化培训趋势在江苏已逐渐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机构需根据农民需求和市场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培训内容。

(三)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其发展依靠先进技术和高素质农民。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民掌握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种植养殖能力,还需要根据区域特点,研究政策、资本、资源、市场等,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增值的经营和管理能力,选择产品与产业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农业主管部门还是农业生产经营者都应具备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农民培训方式已发生质的改变,从粗放式的技术指导转变为精细化实践教学,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转型升级,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造就大批农村精英,通过他们又培育出数量更多、专业水平更高的职业农民队伍。调查显示,74.6%的职业农民对培训方式的需求选择是实地实践,超过一半的职业农民期望获得单独辅导的机会,选择传统课堂式的培训占比只有9.72%。由此可见,职业农民急需通过面授或实践指导达到技术技能的实质性提升。

(四)层次化的培训结构

提高农民素质和加快农村人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江苏职业农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其培养也应分层次。在培训实施中,省、市、县纵向三级政府分工明确,形成全面的培训网络体系。调查显示,36.72%的职业农民连续参加过近两年的各种培训,在接受过的培训选择中除农业技术类培训高居首位外,管理培训(28.16%)、综合培训(21.63%)、学历教育(12.19%)依次排序也在选择范围之内。这些数据表明江苏职业农民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培训机构满足培训需求。江苏已逐步形成从基础层次的农民全员培训,至提高层次的证书教育培训,再到重点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最后为最高层次本科及以上农业教育层次。

(五)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根据农民对培训的需求、目标、偏好及培训习惯的不同,江苏省农委会同相关部门和专家在每年年底制定出下一年度的农民培训计划,面向社会通过招投标制度确定培训主体,以选择具有一定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培训单位,实现了培训主体资格的市场化。在培训实施中,采取分年龄、分产业、分文化层次开展相应培训,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调整培训内容,以适应和满足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新农村精英群体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教育需求。

三、江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发现,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但忽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相关的种养技术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部分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运用但培训滞后,导致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在新经济形势下,知识是主要生产要素,信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培训中涉及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较少,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知识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培训模式相对单一

虽然江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多元供给主体,从不同层次满足培训需求,但目前政府部门还是教育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从培训主体来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主要可分为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主导、企业主导、行业主导、能人主导等,其中,政府主导是主要模式。最受欢迎的学习形式,则是实地实践教学,即指导人员与职业农民面对面交流,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示范教学。但总体而言,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的职业农民培训普遍欠缺个性化和针对性,实际操作中大量职业农民培训依然以讲座式为主,操作示范性不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参训者热情和培训效果。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培训形式如网络教学、远程授课等在农村尚未普及,不利于职业农民及时获取农业相关信息。

(三)培训机制相对滞后

现行江苏职业农民各级各类培训由政府主导,农业、教育、劳动、文化、科协、共青团等多家部门共同负责落实。尽管注重了沟通协调,实践中各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同,合作不力、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组织培训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未能充分调动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监督考核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尽管江苏建立了针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和评价相分离的考核机制,但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内部所进行的考核,基于培训需求导向的市场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也没有充分引入社会机构建立第三方培训监理机制,培训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培训对象素质不高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人员承担。目前,职业农民包括农村种植养殖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留守老人妇女、工作在农村或农业生产领域相对高学历的经营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状况决定农民社会经济行为。长期小农文化造就不良的农村社会风气,许多农民拒绝新事物,对新的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心存疑虑,导致自身文化素质无法提升。更进一步,观念落后带来学习动力不足,有限的受教育经历使农民不了解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缺乏现代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在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经营的矛盾中往往束手无策。素质不高被动接受的培训增加了培训组织的难度。

四、提升江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满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

人力资本形成途径有多种,舒尔茨将其归纳为五类,即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职业农民培训是惠及农民、农村及全社会的事业,能有效提升职业农民素质,且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当前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不仅局限于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传统培训投入机制限制了职业农民“用脚投票”的权利,最终将影响培训绩效。所以充分发挥各级培训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的作用,推进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跟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营销等知识培训;围绕地方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科技知识、绿色生产与经营、市场法规等内容培训。

(二)创新优化培训模式,提升职业农民人力资本

培训机构是职业农民培训直接组织实施者,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依托培训基地进行的参与式培训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江苏农民培训基地不成熟,因此,需加强有规模、有品牌、有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政府需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培训班,发展社会化教育基地。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引导被动型培训向主动型培训、单一型培训向立体型培训转变,倡导实践培训、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绩效提升。通过市场调研,掌握职业农民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

(三)完善培训机制建设,健全考核评估管理

教育培训整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完备的运行机制。考核评估是评价培训绩效的关键环节,合理的评估考核制度是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评价,促进培训工作不断改进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主要指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自我评估,主要针对组织培训者;外部评估由多元化主体构成,由政府部门主导,全面评估受训人员培训前后成效差异。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以便于真实反映培训成效。

(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教育培训热情

职业农民队伍的建成是教育培训目的所在。当前在培训中的共性问题是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影响职业农民队伍发展。根据“意识―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首先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农民教育,帮助农民认识科技文化的作用,形成依靠科技的观念。市场化条件下江苏农业从依赖自然资源发展到受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双重束缚,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急需依靠科技进步进行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通过具有创造性的人员来实施,农民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而教育培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只有提高职业农民培训收益预期,他们才会在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投资,增加培训需求。由此,政府部门需立足区域农业资源状况,一方面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解读政府财政支农政策,提高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发挥农民精英和优秀农技人员的示范带领作用,激发农民在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需制定激励扶持政策以提升职业农民培训绩效。作为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参加培训必然考虑付出的成本,政府部门可对参加培训后的职业农民在税费减免、农业保险、融资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加大培训专项投入,探索多元投入机制

马克思曾讲“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产业发展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自身积累能力较差,为了发展农业,必须加强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对于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因其具备公共物品性质,首先政府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江苏范围内,省级政府需将农民培训经费作为乡村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项目之一,对培训农民补贴奖励、支持培训基地建设;市县级政府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培育经费。其次,为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持续进行,还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吸引闲散民间资本流向农民培训市场;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职业农民培训;鼓励职业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建立,发挥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充作用。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个人多方投入且相互补充的多元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Abstract: The survey for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Jiangsu shows that their train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training subjects and contents, professional training method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 mechanism. However, problems such as obsolete training contents, single training method, backward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low-level subject quality do exist. Therefore, we should coordinate with the main parties involved to adjust and promote vocational farmers' training performance from the training contents, training modes, training mechanism, training subjects, the trainees and capital investm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Jiangsu

上一篇:麦小朵变成报纸 下一篇:新旧企业破产会计制度的比较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