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麦田守望者

时间:2022-09-05 12:39:04

都市麦田守望者

黄凯和他的《上海公园》

当一个人废寝忘食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时,他是幸福的。为了自己心中热爱的电影,他毅然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上海公园》,一部精心打造的高清电影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关注被关注的,感动被感动的。都说上海是影像工作者的地狱,而在这黑暗的地狱中,他却不停地探索光明。他用自己的眼睛敏感地捕捉一个又一个镜头,上海年轻一代的独特生活方式就这样被他的电影所呈现。

并非生来就爱电影

2006年5月20日,黄凯开始拍摄《上海公园》,2007年4月7日杀青。一个月后,为了自己所钟爱的电影事业,他毅然从待遇相当不错的电视台里辞职。2007年年底,电影正式拿到放映许可证,成为可以正规公映的数字电影。而在2008年的6月5日下午,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召开新闻会,宣布《上海公园》入围第30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

每每跟一些玩影像的朋友交流时,许多人都会用略带几分迷离的眼神描述他们从小对影像的痴迷和热爱,但是黄凯却并非如此。高考时,他最初报考的是上海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使得他最终进入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太多的未知和巧合,而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使他走上了电影之路。“我很容易爱上我所做的事情,并且想方设法要把它做好”,在他手上,诞生出一部又一部“独特”的作品。但是在《上海公园》诞生之前,他自己却并不承认那些是“作品”,而只是“作业”。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那样的资质来称它为‘作品’,在《上海公园》之前,我还只是一个学生,一个面临找工作难题的大四毕业生而已”。

改变自己,从那一刻开始

“态度”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他来说,正因为有这样的“态度”,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会设法苛求自己的作品接近完美。就是因为这种态度,所以在每部作品诞生之前都会有炼狱般的折磨和痛苦,“我一直觉得我一定会成功,无论我最后会去做什么职业,哪怕是做清洁工,我扫过的马路也一定会比别人的干净”。

跟很多人一样,电影对黄凯的最初印象就是中学里看的一些喜剧片,因为看看笑笑开开心心地没有负担。但是当他真正接触了专业的课程和优秀的老师后,大量的欧洲艺术片逐渐引起了他的兴趣,艺术影片的“感觉”令他深深着迷,“就像我们在成长路上,势必会有一两件事情,或大或小,激发我们去尝试、去学习,然后渐渐长大”。

黄凯是一个特别追求细节的人,所以经常会熬夜来完成剪辑、制片等工作,有时甚至会为短片上字幕的方式研究一整天,而拍摄也只不过花了四天。每晚总有一堆的事情让他放心不下,于是,黄凯就在他的电脑上贴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试着放下!”这让他有时不得不告诉自己,放下了,能去睡觉了。

厚积薄发,作品的三个阶段

处女作《台湾乌鲁木齐》是“炼狱”的第一步,在刚进大学还不到半年,当别的同学还在上影视解读课时,他就已经萌发了拍一部D V 短片的念头。不过,理想和现实总归有差距。当他提议朋友们和他一起来做这项“工程”时,朋友们却说:“有必要这么早就拍DV吗?”如果只因为这句话就令他放弃,那今天也就不可能看到《上海公园》了。Intel公司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经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对黄凯来说,信念确实高于一切。于是,处女作就这样拍摄了,一台家用级数码摄像机、一个高中时的挚交好友、一段看似迷离的故事,《台湾乌鲁木齐》诞生了。这部片子跟一般纯以剧情说话的影片不同,它呈现出的是一个些许迷离的印象―“一个人每天都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有的能成为伴侣,有的能成为恋人,有的成为了朋友,而更多的只是擦身而过。男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的女人,但是最后一个之前的所有,终究都要错过。”单从作品本身来看,这部处女作多少有些大师作品的影子在,比如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等。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的。但是,可以看得出,他仍然在其中努力凸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而这也基本上成为了他以后作品的“烙印”。而这部作品在“首届西安DV电影原创制作大赛”上获得剧情类二等奖,而这在转瞬间成为他的机遇。

在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后,黄凯又制作了12分钟的纪录短片《去去来来》和丁薇《女孩与四重奏》的MV,这两部要比《台湾乌鲁木齐》更加精致,构图、镜头活动方式的设计等方面也较之前成熟了很多。从量变到质变,自我的蜕变总是在无数磨砺后才出现。

而真正开启黄凯作品第二个阶段的,当属这部2004年3月开始拍摄的“视觉造型艺术课”学期作业―《但我知道》。黄凯在此片中担任导演、剪辑。该片后期剪辑耗时一月,不仅获得授课老师的极高评价,也为他赢得许多荣誉和国际电影节的展映资格。这是一部非常新奇的片子,影片中有大量的旁白和极少量的对白,旁白平铺直叙,由黄凯自己原音呈现,略微带点后现代的黑色幽默。在剪辑上更有所长,整个影片的画面由短暂的镜头、全部加起来绝对超过一分钟的黑屏、大量的静祯画面构成。这些画面几乎全部是特写镜头以及近景,晃动状态的静祯画面突现了人物情绪。镜头运用以及剪辑技巧营造出一种不同于以往角色表演的演绎方式。情节诡异,甚至有些惊悚,出人意料的结尾几乎在最后时刻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

获得荣誉不容易, 但更不容易的是在获得荣誉之后突破自己,再接再厉地推陈出新。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倒在自己的荣誉上,而黄凯却依然十分清醒。一年之后,又一部依旧彰显风格的《大城市》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部片子是讲述城市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难以沟通,“口罩”成为了片中的主要道具。看似荒诞的剧情却折射出现代都市的现状,但是太过于风格化的片子也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因此在《大城市》的评价上,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并存:喜欢的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嗤之以鼻。对作者来说,这或许并不是件坏事,“一面倒的片子往往不会太有影响力”。

《上海公园》,做麦田的守望者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塞林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经典段落。“麦田”,在书中被用来象征少年人的欢乐园―可隐藏、可嬉戏、可贴紧大地、可沐浴阳光。对一个热爱捣蛋的少年来说,成长的过程是烦恼的。因此,麦田里面要一个守望者,它能看护着,以防其跌落深渊。而黄凯身上那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老成使他不自禁地充当了这个角色,而他的想法则体现在这部《上海公园》里。

剧本的成型可谓一波三折,他在自己的博客里曾经写过,“新的杀害旧的。后来有一天,那个人一拍桌子,有了第二个新的想法,那完全颠覆了他的第一个想法。这个颠覆进行得如此彻底,全然让他忘记了第一个想法出现时的幸福与兴奋。所以有一天,当我放弃了现在的什么理想,我在那时的新想法一定会把今天用功的状态,贬低得一文不值。但因为这个,我更要叫我这第一个想法好好活着,叫它能活出点味道,如此那新的才会变得没有什么话好说。”对于那些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来说,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异常痛苦的。

《上海公园》说的是“即将离开上海的吴正冬在最后一夜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在歌舞升平的KTV,他与那些老朋友或者老冤家相见了,有的近况不佳,有的飞黄腾达。但他最激动之事莫过于见到昔日的女友杜蕊蕊,只是她早已嫁到了伦敦……这一天的经历让吴正冬和杜蕊蕊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试图找到对自己重要的一些意义。”

很显然,这是一部都市题材电影,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串连起多个人物,讲述青年一代的理想与现实、选择与成长。影片摈弃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使用纪实的表演和对话,展现城市人平凡无奇却又十分真实的内心情感,逼真得如同截取了的生活片段。这跟黄凯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可以看出,这又是他所作的一个全新尝试。《上海公园》在题材和影像风格上与我们所熟悉的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人有着鲜明的差异,时代特征显著。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中国“80后”电影人首部入围国际权威电影节的长片作品。

对导演来说,所谓的风格有时会是一种束缚,因为强烈地感受到某一种东西的存在时,人脑就会产生一种意识,搞艺术的人不应该被这样的一种意识牵制住拍片的灵感。也许对黄凯来说,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付诸影片,灵感不用受到压抑,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商务安全引擎 下一篇:FeelFree概念耳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