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务必培养兴趣和习惯

时间:2022-09-05 12:24:40

小学语文教育务必培养兴趣和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是重要的启蒙教育,是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高一级教育的重要铺垫。小学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一辈子的。最关键的当从兴趣、习惯和道德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叶圣陶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他所发的激情活力会让他全力以赴并且乐此不疲。想要孩子们潜心投入到学习中,真正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首先就要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兴趣的途径有两条:

(一)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性。

教师感情不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他们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情、形成信念的终点。一旦教师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中的美就显而易见了,学生的兴趣自然激发出来了。

例如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诗句中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崇高美就展现出来了,会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让他们想要更多地了解当时的背景。当教师用悠扬婉转的声音娓娓动听地叙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时,学生会对《红楼梦》这本名著产生浓郁的兴趣,进而会自己主动去阅读去钻研……教师用不同的情感读出苏辛的豪放,柳李的婉约,其诗中的结构美、韵律美就展现出来了,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之中。

只有教师在教学语言中注入了真挚的情感,学生心里“爱美的鲜花”才能催开,学生的兴趣之花才能绽放。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充分交流互动,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时,他们才能体验到上课的乐趣,才可能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而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形式一,让学生朗读或者上台表演课文内容。

许多文章可以让学生以齐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例如《炸碉堡》、《桂林山水》等等。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可以先范读。在停顿、语气、语速、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示范。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课文产生共鸣,令学生产生模仿的愿望,达到“想读”的目的。

诵读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形式是全班齐读。齐读使课堂显得热闹,能让学生精神振奋,但是不利于发现学生的错误,无法彰显学生的个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展开诵读,以花样的变化给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感。有的文章涉及到不同角色人物的对话,可以请多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人物对话。例如《小抄写员》、《小猫钓鱼》等等。对于剧情丰富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表情、语言展现给大家,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也让学生们对文章印象深刻,对课文理解更深刻透彻,学生们学习的兴致也会相应地提高。

形式二,让学生自己动脑,发挥想象。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助于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孩子们自己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去想象。

例如,在学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描叙一幅图景:洁白的月光柔柔地洒在床前的窗户上,好像清晨地上的霜那样纯白朦胧,诗人抬起头看着窗外高高悬挂的月亮顿时心中充满思乡的哀伤之情。然后,让学生开动大脑,发挥想象,叙述出自己心中有关诗境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更深一层地去思考,让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拓展介绍与之相关的诗词名句,如《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学生在了解更多课外知识,开阔眼界后,会有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去想,他才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得。这种收获会让他们产生想学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产生同时也会激发兴趣的形成。

形式三,让学生多提问,主动发现问题。

书不能死读,尽信书等于无书。当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是愿意自己去钻研深究的,在这个钻研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人在生理上有一个现象:饥饿时,食欲强,吃什么都觉得香。同样,学生学习时,有个求知欲,想学什么,什么都学得好。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可以引领学生多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得到了主动权,就会以昂扬的姿态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行成习惯是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有位英国教育家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面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预习的好处在于对教师要讲的课心中有数而可以解决自己预习时的疑惑,有较强的针对性。

预习时可以列出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可以设计文中的字、词、句、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文章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以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能够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另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做预习笔记,记载下节课教师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预习中存在的疑惑等等。学生课前预习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方面二、读书时动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时动笔是相当重要的。

“动笔”可以是圈点勾画和作批注。“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有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写作思路。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下用“”标出重点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明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等。通过作批注,学生会养成常常动脑筋的习惯。

方面三、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处于电子信息时代,大多数学生不愿意翻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词典、好记星、文典星等。但其实,工具书是不能被电子词典之类的工具取代的。工具书中讲解字词时,不单单只是将它的意思解释出来,而常常会将这些字词的用法扩展。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来进行阅读,学习质量无疑会进一步提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校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生活习惯的培养与它不无关连。而生活习惯常常包括以下方面:

方面一、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斯卡娅曾经说过:“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说过:“养成看书的习惯,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谈吐与修养是最能征服别人的。”

爱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方面二、有条有理的习惯

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观察周围同学会发现,但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都是有条有理的,桌面上,屉子里向来都是整整齐齐的。这种有条理的习惯其实也养成了他们遇事有条不紊,沉着从容的性格,反之,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有条有理还表现在做各科作业时预先安排好时间,做事情时预先制定良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方面三、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

说过人生最怕“认真”二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要求孩子专注,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有的孩子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或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结果是学也没学进去,看也没看好,听也没怎么听。最大的损失是,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也难。集中精力做事,做事时不受外在的干扰,旁若无人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面四、适应环境的习惯

每个人从出生下来就在学会适应,“天冷时加衣,天热时减衣”是最简单的适应。学生阶段,不同的同学、老师,我们都得学会适应。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都会遇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有些同学表现得非常极端,遇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时就非常认真用心,而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上课就无精打采,不想完成这门课的作业,甚至不想学这门功课,长此以往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更有甚者,选择逃学或者自暴自弃。

我们都不是完人,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是,我们应该学会适应人。老师要适应学生,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要知道,长大后还有“社会”这个大家庭大染缸等着去适应。

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不容忽视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对其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应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许多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非常同情,这时,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同情心,教育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讲《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组织学生们谈体会、谈想法,激发学生的爱心,让他们以后更多关心残疾人、关心弱者、尊老爱幼,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谊之手,献出一片爱心,人人争当活雷锋。

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材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的作品令学生终身难忘,一辈子受用。从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长大后学生才可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彭艳芳,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上一篇:用课题引领语文教学改革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实在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