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的七律《乡思》

时间:2022-08-23 04:24:37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鸦。

这首七律,是老舍1945年底在四川北碚写的,是老舍用来结束其自传性散文《八方风雨》的一首诗作。《乡思》诗题直接道明诗歌的中心思想,即表达对故乡的思恋。首联以一问句开篇,诗人自问天地“茫茫”,“何处”能“话桑麻”。“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见于晋朝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以及唐朝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二字,使人联想起田园村居生活的恬淡舒适、怡然自得,但此时的诗人却在广阔天地之中,茫茫四顾,没有可以闲话农事的归处。首联后半句立即给出了原因,国家此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能“话桑麻”的“家”也自然难以幸免。这两句从小处入手,感慨不知“何处话桑麻”的愁思满怀,自然过渡到对国家、故土山河破碎的慨叹,从而奠定了全诗伤感悲苦的忧国忧己之思的感情基调。

在抒发黍离之悲后,诗人进一步联想到自身。“一代文章千古事”化用自杜甫《偶题》诗的起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典论・论文》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老舍随后就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不求文坛一逞,“余年”的“心愿”仅仅是求得“半庭花”,求得安居乐业而已。“半庭”字面含义即指方寸庭院,在古诗中常指向悠闲自在的家居、隐逸生活,如唐朝唐求《题杨山人隐居》中“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的庭院小景;以及宋朝刘过《好事近》中“谁斫碧琅轩,影撼半庭风月”的夜月庭落,无一不描绘着安逸闲适的怡然生活。“半庭花”的意象,可谓含意深远。

颈联中诗人由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进一步展开他的想象,似看到了北国故园的凄冷景象。“西风”、“霜天”是凄凉、苍茫、惆怅的代名词,象征着哀痛、悲凉的游子漂泊情怀;“碧海”源自古籍《十洲记》中“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此外,“珊瑚”、“羚角”等意象无一不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婉的氛围。此联两句有义山体遗风,大量运用“西风”、“碧海”、“北岳”、“霜天”等片段意象,创造一种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诗人驱遣自己的想象,使故国山河的实情实景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抒情婉曲见意,具有李义山“哀感沉绵“之风。

尾联中,诗人由想象回归现实。于是,在秋日的夕阳下,诗人发出无以排解的思念家乡的慨叹。万般无奈,只有任夕阳斜照自己的华发,翘首仰望日暮归巢的老鸦。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无限酸痛,借助于上联的“西风”、“霜天”和此联的“夕阳”和“归鸦”等典型景物表现出来,将他因国破家亡而悲愁难解的感情,有层次地投射到一幅秋晚的屏幕上,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诗的意境。此联上句“乡思”与诗题相呼应,道尽思乡之“无限”,一句“夕阳白发待归鸦”更是道出了诗人乡思的惨痛与愁苦,深情绵邈,悱恻之至。

《乡思》全篇,诗人遥想北方故土的破碎凋零,于哀苦凄清的虚幻情境中借助典型景物委婉抒发沉痛的故土之思,最终却只能在秋日斜阳下目送老鸦归巢,而自己不寄望文传千古、只愿独得“半庭花”的“余年心愿”也只能聊寄己心。全诗感时、抒怀,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情致深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致力于婉曲见意,有义山之风;大量运用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创造幽深的境界;组合典型意象,寓情于景,情境交融,这是老舍旧体诗深受吴梅村影响的一种表现。吴梅村的诗具有“遗民”心态的沉郁自伤,善于将叙事、抒情、写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情景结合,情事结合,互相渗透,创造“意与境浑”的境界。老舍深得吴梅村之神髓,《乡思》中虚写“西风”、“碧海”、“霜天”,实写“秋日”、“夕阳”、“归鸦”,在景物里,寄寓自己的情怀,看似写景叙事,其实景语皆情语,感情伤感哀婉、深蕴沉痛。其次,长于用典,化用古诗。《乡思》巧妙运用古典诗歌,如“一代文章千古事”,反其意而行,使抒情写志更有感染力。

《乡思》全诗,老舍于茫然天地间慨叹家国动乱、故土难归,自己只能在秋日夕阳斜暮中歆羡老鸦归巢。八年流离漂泊的游子之苦已然沉痛,而回归故土的遥遥无期使老舍只能如一只南飞的孤雁在时时回首中倾述胸中难抑的乡情。

陈静,现供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编校:晓 苏

上一篇: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下一篇:紧握质疑这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