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本小说死亡主题的日常性

时间:2022-09-05 11:52:12

论吉本小说死亡主题的日常性

摘要:在当代日本文学界,很少有人比吉本更集中、多元的涉及到死亡意识。吉本死亡主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从死亡反观生命的情感表现;二是面对死亡不屈不挠的生存哲学。从现代城市生活这个独特视角出发,探讨当代日本青年心灵层面,死亡困惑与追求,奥秘的文学,人物平庸、懒散、孤独、彷徨、缺乏独自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日常性;平庸;孤独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97-02

在日本,吉本芭娜娜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作家。但是,作为当时日本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的吉本芭娜娜的名字与其作品一起。超越国境被世人所知。她的作品也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而且在日本“芭娜娜现象”这一词汇也固定了下来。处女作《厨房》凭借她奇特的笔名“banana”名扬天下,她也一跃成为流行作家。《厨房》在25个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永远的畅销小说”。其后,作品相继发表,均受到20多岁女性的欢迎,并且夺得日本及国外多项文学大奖。她的作品基本以家庭、死、孤独为主题,主人公总是处在死亡的阴影中。

一、吉本独特的死亡观

吉本在《厨房》的序言中写道,我觉得克服与成长是个人灵魂的记录,希望与可能唯在这里。我的很多朋友都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时而激烈地拼搏,时而安静地抗争,不断地积极向上。这是她写作的真义。她的作品基本以家庭、死、孤独为主题,主人公总是处在死亡的阴影中,

吉本的代表作《厨房》描写了女大学生樱井在失去唯一的血亲祖母后与田边雄一及其母亲(实为父亲)共同生活的故事。在这个模拟家庭中,樱井孤独的心灵逐渐得到慰藉。在这篇作品中,吉本香蕉显现了她丰富的感性和借助平凡的日常生活表达主题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厨房》这部作品,作者以独特的感性描述着孤独的感觉和青春及人生的体验。吉本的作品,不只是一部完美的感人的恋爱物语,读她的作品,你会时刻感受到这里充盈着作者作为女性特有的丰富的感性和瞬间的悟性。通过这种感性和悟性,实现了登场人物的心的感应和交流。小说时刻让人感觉到死的潜在威胁,只有厨房才能给人以活力。吉本的作品表现了多元的死。她写人自杀,写人病死,写因车祸而死,被刺而死,写人藐视死亡等等。死亡主题潜伏在她的绝大多数小说背后;所以死亡是吉本香蕉笔下反复出现的主题。

作品中的主人公遭遇很多打击、艰难,一步步走向死亡。也走向“生”之路,我们几乎从吉本的每一篇小说中都能体会到“死”的阴影的笼罩。可以说,凝视死亡、追问死亡成为吉本小说的基本主题;也可以说,死亡是吉本艺术地把握世界、认识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她的作品中都深深地潜藏着一种死亡情结及与之伴随的生命悲剧感。“死亡、孤独”是她切入现实、品评人生的一个独特视角。在她的每一篇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这个“独特视角”在审视故事的进展。

在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中,死亡不再是仅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与“生”的过程始终相伴随的。海德格尔认为,人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了“向死性”特征。弗洛伊德在强调生的本能时,认为人的潜在内心世界有一种死亡本能。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这种死亡母题和死亡意识,直接启发了吉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一个24岁的年轻女作家,之所以篇篇作品不离死亡,固然有很多社会的、个人成长环境的因素。吉本的小说没有气势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没有战争这个特殊的设定。她把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放在一个更为司空见惯,更为平凡的环境之中。一次感情的波动或失败,一场疾病,一段热烈的情恋,甚至一次误会,一个疏忽都可能造成死亡。为爱情而死,因苦闷自杀,因偶然的失误造成车祸而死,因莫名的误会而被刺身亡,不明缘由的蒸发,自然的生老病死。他们的死没有崇高,也没有深刻的阶级、历史、文化原因。关于生死的思索也自有她的表达形式,或浅豁或深刻,或淡远或执著。幽幽的哀感与朦胧的暗示,有分离、永别、不忍弃绝之意,这样就在读者的心灵投入一缕悲思,顺着这一缕悲思的引领,身不由己地赋与人物命运以真诚的同情,一起悲愤,一起感伤。在这些作品中或著或微、或隐或显地表现了吉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二、丰富感性的死亡情结

死亡情结常常不是死的悲哀而是生的寂寞。主人公们或在人生苦短的感喟中表达出热爱生命,肯定现世的合理要求。或在生之寂寞与孤独中透露出向往平凡、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渴望。

故事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平凡、孤独的小人物,然而,作者总是满怀爱意地关注他们,她笔下的人物没有高大形象,没有理想,没有像样的固定职业,甚至没有家庭,没有健康的心理。吉本的长处在于描写这些平庸有趣的人物,并通过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和“死亡”磨砺和感情冲突,使这些飘荡在高楼之间的彷徨孤影逐渐变得成熟。

现代人已经找不到什么值得去死的目标和信仰,死亡必然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庸俗气氛包围着。有生命方有死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死亡,死亡总归是生命的大悲剧。“向死而在”,死亡成就了生命的完整,又是对生命本质的一个说明。死亡情结往往酿成悲剧文学,作品中的总体气氛或感伤、或哀婉、或悲怆、或崇高,不用说抒情,轻盈、明丽、雄奇、奔放等很难成为悲剧文学的主调。可以说吉本的死亡情结与生命悲剧感都来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只有清醒地认识死亡这一悲剧性事实,人们才会加倍地珍惜和热爱生命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吉本笔下的生命在浩瀚世界、茫茫宇宙中同任何动植物的生命一样,或自生自灭,或遭践踏、杀戮,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平凡,人之死亡犹如落叶,既是人生的终结,又是人生的:开始。因此,笔下老年与死亡便具有自然性、必然性和美妙性。面对死亡,任何人都有忧伤、怀想、留恋等各种复杂情感,而坦然和欢愉也包含在这些情感中。这坦然与欢愉就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在《厨房》中祖母的死去。没有花费笔墨在死亡的痛苦过程中,描写自然、平淡,显得坦然安详。并不那么可怕。在给人以忧伤、凄婉感受的同时,给人一种生命里程圆满完结的美感。

死亡即使虚无,他使我们珍爱的一切化为乌有。看来死亡的意识似乎使生活成为不可能,而事实上生命在绵延,生活在拓展,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并未毁灭生机勃勃的人类世界。如何摆脱死亡的阴影,如何在意识中逃避、消解、克服或面对死亡意识的摧毁?这是生命之谜、意识之谜,也是文化、宗教和哲学之谜。在生存事实上,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海德格尔说死亡不是事件,死亡是不确定性的确定性。死亡意识贯穿于我们全部生命过程,所以他认为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死亡意味着人生有限的存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短促,生命有限,所以人们渴望无限和永恒,日常生活中的死亡经验和哲学反思的死亡意识如何组建了人们的生存状态,指导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市场经济的宏观涨落转化为对每个人生存和生活的巨大压力,生活节奏快,欲望、利益追求日趋强烈,生命的异议、死亡的恐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利益追逐的烦忙中日益为我们所淡忘,黑格尔曾感叹他生活的时代节奏过于繁忙。冲淡了他对哲学的思考。忙碌,更趋浮躁,精神浮华,有限,从容,在死亡面前一切忙。利益变得可笑,坐下来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生着即在死着,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由于死亡对我们每个人如此重大,近切,按着海、黑的说法,现代生活如此繁忙和匆忙,对死亡的体认也许没有古人那样深刻、凝练和具有震撼的力量。等人都曾体验过难以排遣的死亡的忧郁和哀愁,感受过作为生命的终极否定的死亡意识难以通过哲学的思辨和诗意的浪漫而轻易化解的事实。死亡这样一个无可改变、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人和美丽的人生都显得脆弱和苍白。死亡的本己性、必然性和终极性是重视文化心灵的重大主题。

上一篇:论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及对食品贸易的双重... 下一篇:影响英专学生对二外教学语言偏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