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05 11:50:53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学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情况,着重研究大学生总体及不同类别大学生在就业地区、工作单位、薪酬福利方面期望与实际的差距,并据此提出缩小期望与实际间差距建议,以缓解就业难与提高就业满意度。

关键词:就业期望;就业实际;比较分析

引言:“十三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首先,就业总量压力大。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2亿,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招工难、技术工人短缺。本文旨在分析河海大学企管院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间差距,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缩小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间差距,对缓解就业难问题及提高就业满意度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蔡银银(2006)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证实就业实际与期望间定存在差异的原因。[1]刘荣(2011)以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职业地位获得理论为依据,比较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工作性质、工作前景、工作收入、工作保障和工作地区期望的差异。马红玉等(2013)通过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届本科毕业生,对比分析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与期望间的差距和因此的不利后果,提出针对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四方共赢的改进措施。艾小娟(2004)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在阐述扩招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并分析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和高校提出建议,呼吁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文研究经管类本科生的就业期望与实现情况,具有一定创新性。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的比较分析

(一)被试情况。此次调查女生占66%,男生占34%,虽女生比重远高于男生,但总体上与河海大学企管学院性别构成(女生约占70%,男生约占30%)一致;被试年级分布:大一到大三共50.2%,大四24.8%,毕业生25%;被试专业分布:会计28.6%,国贸29%,信管22.2%,工管20.2%;被试来源地分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北上广、天津、江苏、浙江)36.6%,东部其他地区(福建、河北、山东、海南)18.1%,东北三省5%,中部地区(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江西)17.6%,其他地区占22.7%。

(二)实际工作地区与期望工作地区比较。调查显示,有约64%大学生最终留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与薪酬福利。从大学生的来源地看,本身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其实际就业地区与期望符合程度远高于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对于本地户口人员在就业时具有保护措施。

(三)实际工作单位性质与期望工作单位性质比较。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时,一些企业(国企与外企除外)为主要就业单位,约占33%,其他如:银行、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明显较少,均只有去中小企业工作的一半不到。总体上实际工作单位与期望一致的仅约58%,另有42%的大学生实际情况与期望存在较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男生实际工作单位与期望一致性高达74%,而仅49%的被试女生实际就业单位与期望一致。由于就业市场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很多职位优先录用男生,甚至只招收男生,一些女生为了能够就业,只能选择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从专业角度看,信管专业学生实际工作单位性质与期望间一致性最高,高达77.78%,而其他专业学生实际就业工作单位与期望一致性稍低。

(四)刚就业时实际月薪与期望月薪比较。调查显示,有近70%的毕业生月薪少于4000元,近90%的学生月薪酬少于5000元,月薪为3000―4000元的学生占比最多,为50%。绝大多数毕业生(66%)认为实际月薪与期望基本相符,但有29%的毕业生其实际月薪低于期望,而仅5%的毕业生认为实际月薪高于期望。从性别角度看,有67%的男生认为实际薪酬与期望基本相符,实际薪酬高于和低于期望的男生分别为5%和28%;有64%的女生实际薪酬与期望基本相符,实际薪酬高于和低于期望的分别有30%和6%。虽然大多数男生和女生都认为其实际月薪与期望相符,但相对于男生而言,认为薪水低于期望的女生较多,认为实际月薪与期望相符的女生数量较少,认为实际薪水高于期望的女生占比略高于男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造成了上述情况,而女生又比男生更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造成了实际薪酬与期望间差异。从专业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认为实际薪酬与实际基本相符,然而会计和工管专业学生实际薪酬低于期望的比重大于信管学生,且信管专业学生实际月薪高于期望的比重也为四个专业最多。由此看出,目前的就业市场中往往比较青睐技术类毕业生,他们在就业中更容易获得比较满意的薪酬。

三、缩小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差异的建议

(一)政府――协调各区域发展,加强就业市场立法和监

管。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的投入,使大学生接受在这些地方就业。增加各个层面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适合大学生定位及期待的高薪或者高福利的就业岗位。最后还应加强立法和监督,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二)企业――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并加强与高校合作。目前就业市场上仍存在一些歧视。事实上,企业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多给予可塑性更强的本科生就业机会,给予应届毕业生就业机会。加强与高校合作,一方面给予高校就业市场需求信息,一方面参与高校的办学,将社会实践知识带入校园等。利用高校的知识、科技等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社会性。

(三)高校――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基础,提供就业指导。据调查河海大学企管院的学生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其专业供过于求,特别是会计与国贸的学生,分别有66%和54%的人认为本专业供过于求,供过于求必然导致应聘者的“掉价”。因此,高校应以现阶段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教育内容,增加基础知识的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调查发现:河海大学企管院有超50%的学生不太了解有关就业的指导知识,同时有9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是有必要的,且认为个别就业咨询对其择业帮助最大的学生最多,为42%。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讲座等。且就业指导的开展应有个性化,对不同特征群体、不同期望的学生展开不一样的辅导。同时学校需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并在录用单位和学生间建立有效的纽带,因为这些是学生最期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

(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都期望能够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高薪企业工作,造成这些地区的人才供过于求,但同时,广大的中西部和农村市场则呈现出人才紧缺的现状。同时大学生都希望能够去福利待遇等高的工作单位工作,显然也使得就业变的更“难”。其次,大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求职时前两大困难即是:“缺少专业知识”、“缺少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且根据对企业的访谈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外,大学生还应该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个性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吃苦精神。

参考文献:

[1] 蔡银银. 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关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刘荣.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地下水动力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