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05 11:37:43

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 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充分体现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在思想精髓上的融合,培养既有深厚人文精神又兼具现代科学精神的大学生。本文从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特点,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为例,研究了本科阶段通选课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本科阶段通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选课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后,对它的研究和讨论越发深入。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始于1945 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是针对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专门化、知识被严重割裂等问题而提出来的。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专业性教育部分,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并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够有效地思考,能够清晰地与别人沟通思想,能够认识普遍性价值的复合型人才。其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和“人”; 第二,通识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其具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第三,通识教育要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

2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①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让学生在主修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跳出专业范围,突破学科阻隔,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内容,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拓展专业知识、开启思维之门。②二是能够让通识课程的任课老师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主动去了解其他专业的学科性质,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自身能力。三是通识课程的开设推动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为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智力储备。

3 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特点

3.1 通选课具有相对灵活性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通选课。公共必修课包括英语、计算机、体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主要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评价,这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相对完善和固定。而通选课一般由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设置,高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发挥空间,可以体现自身特色和教育取向,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

3.2 通选课具有明显趋同性

本科阶段的课程基本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进行设置。学科专业目录除规定了 249 种专业外,还对每一种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就包含关于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工程专业,遵循专业目录,其设置的专业主干课为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钻掘工艺学、工程地质勘察等;还规定了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测量教学实习(1周)、地质认识与教学实习(6周)等。同样的通选课的课程设置同样受制于专业目录――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业目录以外的课程,③即使学生有需求,老师上不了,院系也无法承担教学任务,导致了我国高校之间的通选课差异小,很难形成特色。

4 本科阶段通选课体系的现状

4.1 部分“985”工程大学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根据武书连等所著的2010中国大学评价及高校官网资料,对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33所“985”工程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大学名称以科研得分排序),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7所大学为代表的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占21.2%;其次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4所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等4所大学开设通识学院,两种类型均占12.1%;第三是成立基础学(课)部的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3所,占9.1%;最后是开设公共基础课的高校,如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所,占6.1%。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3所大学,以公共必修加通选课的实施开展通识教育,占比最大,为39.4%。从上述数据上看,通选课是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开展的最主要形式。

4.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选课的建立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一致,采用公共必修加通选课的模式。为进一步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建立通识的跨学科基础的教学体系,启发学生思想,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台了通选课课程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人文与艺术等课程类型及开课人数、学时、学分,并规定了通选课的考核和评定办法。管理办法特别强调:教师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习成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2013学年度共开设通选课283门,占所有课程的5.5%,通选课学分累计为374分,为该学年学分总数的2.5%,满足35760人次的选课需求。其中包括地球趣语、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前沿、应用地球物理导论、地震与地震灾害、行星科学概论、油气开采与集输、地壳运动及地壳形变、数字地球技术与应用等依托现有专业优势开设的通选课课程,更有根据野外工作经验开设的野外生存体验课和根据长期地质工作经验开设的玉石及玉器赏析。

5 关于本科阶段通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

5.1 确立建设原则

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强调价值导向性,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学识的培育,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视角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选课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史、思想史和学科智慧;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加强学生对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的认识;四是促进不同学科间交叉渗透;五是使学生自觉遵守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价值和规范;六是使学生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路和方法;七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有利用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5.2 调整教学计划

作为选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在本科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小,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的公共必修课又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学分(约 40~50 学分)。④因此,建议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改革。第一,在本科教学中,增加通识课程在毕业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在通识课程内部,通过将公共必修课中适合通选课要求的课程吸纳到通选课体系中等多种途径,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的数量,加强跨学科、探究性、综合性等通选课的比重;第三,开展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改革试点,增强高校专业建设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和权利,加快完善学校专业调整与动态优化机制,允许高校根据自身的力量来自主设计新的通选课课程,为发展具有特色的通选课课程体系提供平台。

5.3 完善课程内容

高等学校必须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整体化、综合化”的知识教育,创立跨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通选课课程,在文科和理科中筛选出灵活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进行文理融合,形成理工结合的新课程,以此来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综合化发展要求,进而构建通识教育的立交桥。⑤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少而精的高品质通选课,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逐步改善通识教育课程“杂、乱、差”的地位和形象,使有限的通选课学分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

6 简短的研究结论

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证明,不管什么样的学科和专业都可以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识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大学教育的全体。当前,通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明确目标和步骤,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多样化的课程特点,不断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通讯作者:潘娣

注释

① 蒋宗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86-88.

② 熊治平.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9(4):41-42.

③ 孙鑫.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④ 焦炜.我国高等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问题及对策――以兰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2(3):18-19,56.

⑤ 张亚群.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特殊形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125.

上一篇:异地作业人员动态管理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浅析高职高专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