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时间

时间:2022-09-05 11:26:37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时间

摘 要: 本文运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从时间方面来研究《喧哗与骚动》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表现福克纳在叙事技巧方面的非凡成就,彰显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叙事艺术 叙事时间

一、引言

根据热奈特的观点,叙事时间是指故事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对叙事时间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子系统:顺序、时距和频率。

本文根据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从时间的范畴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事艺术,叙事时间从完全无序到高度有序,叙事者的主观意识从弱到强,中心人物凯蒂在叙事中渐渐消失,揭示了在人类内心喧哗的背后,由诚实到虚伪,由正义到冷血,一个有序的社会正在慢慢衰落。

二、叙事时间

1.顺序

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事件的先后次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与之相对应的是故事时序,即指被讲述的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故事时序是固定的,不变的;而叙事时序是可变的。

《喧哗与骚动》四个部分的叙事时序是错乱的,采用了“CABD”这样的方式,但是故事时序是顺着正常时序,而且衔接得非常紧密的。弟弟班吉是一个三十三岁的,他在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讲述故事。小说通过班吉的印象,反映了康普生家孩子的童年。昆丁,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在一九一零年六月二日讲述故事,小说通过他写出了凯蒂的沉沦与昆丁自己的绝望。杰生,一个总是心怀怨恨的杂货铺伙计,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讲述故事,讲述杰生当家后康普生家的情况,同时引出了凯蒂的后代――小昆丁。在小说的第四章,福克纳以一个叙事者的口吻讲述故事,他把视线投向了黑人女佣迪尔西,迪尔西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复活节),它纯粹是写当前的事:凯蒂的女儿――小昆丁的出走,杰生的狂怒,以及黑人教堂里的宗教活动。

纵观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两种时序的一致程度越来越高。第一章的班吉没有时间的概念,读者需要通过某些相似的词,如“凯蒂”、“葬礼”等,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场景串联起来。第二章中的昆丁对于时间虽有混乱的时候,但是他的自由联想、独白和回忆让破碎的场景变得连贯起来,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基本一致。第三章中,杰生在讲述故事时,他的回忆和发生的事件是同一性的。无论杰生是远离他的过去还是在经历他的过去,回忆的叙事时序和过去的事件都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在回忆结束时总会回到当前的故事中。到了第四章,第三人称叙事向读者展示的是康普生家族没落后的真实生活。两种时序几乎达到了完美的一致。这种完美的一致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内涵。

把这四个章节联系起来,可以看到叙事从完全无序到高度有序,叙事者的主观意识从弱到强,中心人物凯蒂在叙事中渐渐消失。福克纳为读者痛心地呈现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状况:在人类内心喧哗的背后,由诚实到虚伪,由正义到冷血,一个有序的社会正在慢慢衰落。

2.时距

时距是指故事和叙事之间的长度对比。可以分为五类:省略指故事时距无限大于话语时距,用符号>∞表示;概要指故事时距大于话语时距,用符号>表示;等距指故事时距等于话语时距,用符号=表示;减缓指故事时距小于话语时距,用符号

《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章,没有叙事的干预,时距为等时(=)或省略(>∞),人物班吉展示的完全是他的无意识,这一章是对班吉想法完全真实的记录,他想表达的是对姐姐的爱的无限渴望,他不能控制他对姐姐凯蒂的想念。也就是说这一部分表现的是一个对世界机械的观察和记忆,他记住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场景,记不住的在冥冥之中已被省略,从而给读者既清晰又模糊的第一印象。

第二章,对于人物昆丁的描述,意识流的描写很多,叙事时距主要是停顿()。停顿是指叙事描写集中于某一因素,而故事却是静止的。比如昆丁在看到梳妆台上表的时候,忽然联想到“耶稣在加利利海海面上行走,华盛顿从来不说谎”,以及父亲给杰生买过的一只表甚至表上的小玩意,等等,短短的时间里想到了很多,发生了很多。小说中长达几页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的描写,体现了“昆丁是小说中最复杂也最痛苦的人物”。

第三章描写杰生对过去的回忆时,主要交替运用概略(>)和等时(=),并伴随停顿(∞)。这一章的时距是规则并且稳定的。对话部分基本属于场景叙事。杰生和母亲、和迪尔西的对话等都体现了他偏执的虐待狂和复仇狂个性,对过去的回忆或是对现在的评价,采用停顿的叙事时间,正表现了他龌龊的内心。

第四章中的时距形式是概略(>)和等时(=),以迪尔西为主线叙事,文字从容舒缓,故事娓娓道来,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见。因为话语和事件的发展几乎是同时的,所以这里的时距非常的规则。

如果说凯蒂是时距形式的中心,那么四章中时距的发展就是从不规则到完全规则,凯蒂从受人注视到被人忽略。在这种渐进变化中,可以看出福克纳用丰富的时距形式,表达了他对过去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他对过去保守又忠诚的态度,和对现代价值观颓废的悲观态度。

3.频率

频率这个范畴是由热奈特首先提出来的,《叙事话语》第三章讨论了“频率”(frequency)问题,它是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叙述事件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对这种关系做了细致的区分:(1)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2)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故事;(3)讲述n次只发生过一次的事;(4)只讲述一次发生过n次的故事。所以频率取决于叙述者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关注程度。

纵观《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将康普生家族的故事叙述了四遍,就是要在几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心灵屏幕上逼真地映现这个“望族”的衰败过程并揭示其原因。尽管几次叙事并不雷同,但是几乎各次叙事都是围绕凯蒂命运而进行,正因为如此,人们(连同作者)才认定这部作品把同一故事叙述了四遍,作者凭借它强化了主题。

场景频率是指某个场景在小说叙事中n次出现,从而生成局部复沓节奏的话语现象。《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失真,这样一个全家都很关注的事件在每个部分都有所涉及,即使班吉也觉得凯蒂有所变化,没有了“树的香味”。第二部分表现的是昆丁在妹妹结婚38天后决定自杀的那天半清醒半混乱的意识流动。在他的叙事中,凯蒂失身,结婚,以及相关的一些场景或细节不时打断他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叙述,反反复复地浮现在他的头脑里。

此外,福克纳对“味道”的描写非常独到。在《喧哗与骚动》中与“味道”有关词语的描述就达六十多处:凯蒂的忍冬的香味、树叶的香味,傻子班吉还能闻到衣服在空中飘动的气味,脚步声的气味,生病、死亡的气味,雨的气味,秋天的味道,湿衣服的气味,潮湿的、睡眠的味道,凄凉的花香味。这些象征性的比喻使人感受到人的一生的确是一个充满着甜酸苦辣的多味的人生。

三、结语

小说四个部分的叙述者出现的时序是错乱的,按照CABD的方式,不是由应该最先出场的昆丁讲,而是由在兄弟中排行最小的班吉先讲,颠倒的秩序反映了当时喧嚣的世界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小说的前三章用意识流的规律为叙事时序,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从完全不一致到完全一致,向读者展示了康普生家衰落后的生活和福克纳对有序世界的希冀。

第一章的省略和等距使人倍感故事的真实性;昆丁部分主要时停顿和概要,体现了昆丁的痛苦和复杂性;杰生部分的对话场景和停顿充分显示出他龌龊的内心;第四章舒缓的叙事场景表现了迪尔西的勇敢、豪爽,我们能够感觉到迪尔西是康普生家族中新的高擎火炬的人,代表着恢复南方昔日纯洁无损的价值观念的唯一希望。

福克纳常对人讲,他把这个故事写了四遍。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对《喧哗与骚动》赞叹道:“这部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斯喜欢称作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四个章节不同频率的出现,表达了不同叙述者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Faulkner,Willim.The Sound and the Fury[M].London:Vintage Books,1995.

[2]Faulkner,William.Absalom,Absaloml[M].London:Vintage,1995.

[3]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M].Trans. Jane E.Lewinand Jonathan Cull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4]Genette,G.Figures of Literary Discourse[M].Trans.A.Sheridan.Oxford:Basil Blackwell,1982.

[5]Polk,Noel,New Essays 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6]胡晓萍,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叙事艺术[D].南昌大学,2009.

[7]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5).

[8]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50.

[9]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0]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1]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2]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上一篇:找个理由,爱上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