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05 09:24:25

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刘文婷 王海涛 董银卯 综述,何聪芬 审校

[摘要]本文概述了面部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根据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的不同,提出了从增加角质层厚度,恢复血管壁弹性以及增强胶原蛋白弹性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观点。此外,本文还总结了祛除面部红血丝植物活性成分,为开发祛除红血丝化妆品活性添加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修复;植物活性成分

[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9)03-0401-04

The mechanism of arousing face telangiecta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reventing and treatment

LIU Wen-ting, WANG Hai-tao, DONG Yin-mao, HE Cong-fen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face blood capillary, different types of telangiectasia and the mechanisms of arousing face telangiectasi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pathogenesis, three new ideas for anti-telangiectasis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cuticle, restoring the blood vessel wall elasticity, and enhancing the activity of collagen were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tural plant anti-telangiectasis extract essentials in the present cosmetic markets were analysed,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se information will give some good ideas for the researchers dedicated in the field of developing the natural anti- telangiectasis additives suitable for functional cosmetic.

Key words: face telangiectasis; blood capillary repair; plant effective components

近几年,肌肤敏感引发的相关皮肤问题逐渐成为化妆品行业和医学行业研究的热点。其中,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引发的红血丝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美容,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很大负担。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化妆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出现一系列对人体健康无害, 又具有美容保健作用的功能性化妆品。利用中草药提取物作为美容护肤化妆品的添加剂, 具有药效稳定、持久、对皮肤作用温和、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

本文结合医学和化妆品学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就面部红血丝发病机理及其祛除红血丝的植物中药活性成分做一综述。

1面部红血丝介绍

面部红血丝,医学上又称为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是毛细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强,血管持续性不均匀的扩张甚至破裂,导致面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等的现象,称为毛细血管扩张症。

1.1 面部毛细血管的结构:面部毛细血管主要存在于皮肤的真皮层[1],管径极细,平均为6~9μm,连接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且血管壁薄,血流很慢,通透性大。其功能主要是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基膜以及周细胞组成[2]。细的毛细血管横切面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

1.2 作用于毛细血管的酶系统: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复杂的酶系统[3-4](图1),能合成与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除了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 Ⅷ)外,还有组织纤维酶原活性物和前列环素、内皮素(有强烈缩血管作用,又称内皮细胞收缩因子),以及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内皮细胞舒张因子[5]。内皮细胞表面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6],它是一种非特异性酶,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Ang Ⅱ的作用非常广泛,包括收缩血管[7-8]。此外,ACE还可催化缓激肽等肽类扩血管物质的降解,而引起血管收缩,激肽释放酶[9](Kallikrein INCI)它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使激肽原释放出一种多肽―激肽,它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能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流量[7]。因此,提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以及降低激肽释放酶的活性可以抑制毛细血管的扩张。

2面部红血丝的类型及形成机理

形成面部红血丝的原因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2.1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常有家族史,多并发于某些遗传病,发病原因尚不明。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先天性毛细血管舒缩缺陷,表现血管壁薄,有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的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周围也仅由一层无肌肉、无弹性的结缔组织包围,使血管不能收缩。如:毛细血管性母斑、血管瘤血管角皮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等,均属遗传所致。

2.2 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常见的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病因有5种:

2.2.1 高原性气候:、青海高原等地,空气稀薄,皮肤缺氧,导致红细胞数增多,血管代偿性扩张,久而久之,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毛细血管扩张。

形成机理:机体由于高原缺氧导致血液粘度增高,临界微血管半径增多,微血流阻力增加,微血流淤滞。红细胞数量增多、聚集增强、硬度增大、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pH值变化,均影响血液粘度和临界毛细血管半径,明显增加微血流阻力,甚至造成微血管堵塞。

2.2.2 激素依赖性毛细血管扩张:激素类药膏有抗过敏、消炎等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影响局部的分解代谢,导致胶原变性,降低毛细血管的弹性,增加毛细血管的脆性,引起局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和紫癜等。若及时停止使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毛细血管扩张有可能恢复。

2.2.3 物理因素刺激:长期在野外工作,遭风吹,紫外线照射、高温、冻疮的刺激使毛细血管的耐受性超过了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造成面部泛红或紫红色。形成机理:紫外线强烈照射活化了自由基,让肌肤在正常状况下遭受更多自由基的攻击,自由基攻击和破坏毛细血管壁细胞过程中,细胞大量死亡和代谢紊乱,导致毛细血管壁的弹性降低。清除细胞膜中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自由基,可以抑制体内释放的某些酶去伤害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存在于真皮层,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同时调节血流量,外界温度明显变化时,通过收缩和扩张毛细血管,以控制血流量来调节体温。当温度骤变,超出了它的耐受范围,引起了毛细血管扩张。

2.2.4 化学因素刺激:利用酸碱化学物质进行换肤或使用不恰当的祛斑霜,在短期内达到祛斑美白的效果,但却破坏了皮肤天然屏障,致使局部产生炎症,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从而使面部变红。形成机理:在化学、过敏等病理因素损伤组织细胞时,溶酶体膜易破裂,释放出多种水解酶和致炎因子,引起一系列炎性病理变化。水解酶释放可产生细胞自溶,并可损伤其他组织细胞;肽酶的释放可促进缓激肽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引起疼痛;通透因子的释放可直接迅速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肥大细胞溶解因子(又称组织胺释放因子)的释放能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并通过组织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的释放能吸引单核细胞向炎症区域移动,造成白细胞聚集浸润。总结这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均为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以及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炎性充血和渗出等变化。

2.2.5 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并发症:如酒渣鼻,瘢痕疙瘩、放射性皮炎、肝硬化、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肺心病、甲亢、糖尿病、静脉曲张等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3面部红血丝的防治途径

面部红血丝由于形成原因的复杂性,防治途径也有所不同。对于带有家族遗传性的原发性的面部红血丝,由于发病原因的不明确性,以及其引起的并发症都必须依靠医学的途径来解决,外用化妆品是无法解决的。但对于继发性产生的红血丝是可以建立在外用化妆品作用于皮肤的机理来解决的,总结起来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防治:

3.1 增加皮肤的屏障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为防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强化皮肤的生理防御系统、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帮助恢复表皮的正常免疫功能,可以明显的改善继发性的面部红血丝。通过提高皮肤抵抗外界各类刺激的能力,深入细胞从根本上阻断皮肤敏感诱发因子,进而彻底改变皮肤敏感,提高皮肤免疫力。同时通过提高皮肤的新陈代谢,修复调整皮肤的正常厚度也可以调节肌肤免疫力,进而预防面部红血丝。具有皮肤屏障修复功能的植物有洋甘菊,山金车花,常春藤,仙人掌等。

3.2 修复毛细血管:修复毛细血管是去除红血丝的关键步骤,针对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修复:

3.2.1 保护作用:不论是物理因素还是化学因素引起的面部红血丝,归根到底都是毛细血管受到了外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内皮细胞及基底膜受损,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的抵抗能力降低。所以修复毛细血管首先要保护皮肤避免外界刺激、血流量增加以及引起红血丝的外界因素的侵害。这主要通过形成保护性不闭合膜来完成。

3.2.2修护作用:具体可通过抵抗妨碍修复破裂毛细血管的因素、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恢复面部毛细血管的正常微循环三个途径来进行。

3.2.3舒缓作用:治疗红血丝还包括舒缓作用。缓解或软化作用不仅为受刺激的皮肤带来舒适感,还有助于减少红血丝出现的程度。事实上,减轻炎症本身就自动减少了作为反射防御而流到受刺激区的血流量,血流量减少相应的红血丝就会减轻。用于化妆品中具有修复毛细血管的植物主要有金缕梅、七叶树、假叶树、洋甘菊等。表1中,按照作用途径的不同,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具有修复毛细血管作用的植物及其活性成分。

3.3 增强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活力:胶原蛋白分布于表皮与真皮交界的基底层膜下方,由真皮纤维母细胞所负责制造。它与弹力纤维合力构成网状支撑体,提供真皮层安定有力的支撑。表皮基底细胞老化无力转化释放出胶原蛋白、弹力蛋白、张力蛋白、卷尾蛋白、纤维连结蛋白(统称细胞骨架),致使真皮层的毛细血管浮出真皮层跑到表皮层。因此,增强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面部红血丝的形成。在修复毛细血管的植物原料中,葡萄籽中所含的葡萄多酚(黄酮、单宁、儿茶素、前花色素)除了增强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之外,同时还有增强皮肤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活力。

4防治红血丝的功能性植物及其活性成分

以上根据红血丝的不同防治途径,列举出多种对其有治疗作用的功能性植物及其活性成分,通过归类大体分为黄酮、皂苷、鞣酸三大类,针对每一类型就其中一、两种植物进行详细的阐述。

4.1含黄酮的功能性植物:植物黄酮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生等作用。其机理是黄酮类化合物提高了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4.1.1黄芪:主要成分有黄酮、异黄酮、异黄烷类化合物。近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对血压的影响与中枢神经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肌肽释放酶-肌肽系统,以及羟脯氨酸等方面均有关系。黄芪能不同程度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游走与增殖,有利于促进血管生成过程。膜荚黄芪中的黄芪皂苷Ⅱ、Ⅲ、Ⅳ等皂苷类及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等异黄酮类化合物,对孵化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膜荚黄芪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重要机理。黄芪对人红细胞膜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护人红细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攻击。

4.1.2 枳实:主要成分有黄酮甙、生物碱和挥发油等。近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实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交感素(synephrine又名辛弗林,脱氧肾上腺素)和N甲基酩胺(Nethyltyramine),并制成“枳实注射液”应用于临床有明显的升压和抗休克效果。这一发现为临床升压、强心,抢救休克病人提供了副作用小、安全性好的天然药物,辛弗林还具有较强的收缩血管,扩张气管和支气管作用。

4.2 含皂苷的功能性植物

4.2.1七叶树: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皂甙、糖类、香豆素、黄酮等。近代药理研究证实,七叶树具有抗炎症渗出、增加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等作用,以促进静脉及微血管血液循环而出名。七叶皂钠的促进血液循环、维持静脉血管壁的正常作用,常被用来改善静脉曲张、急性挫伤的红肿。

4.2.2假叶树:化学成分主要有含假叶树皂元的皂苷(Ls,Ls),亚莫皂苷元的皂苷(Ls7,Ls12),腺苷、焦谷氨酸、多糖。近代药理研究证实,在动物试验中,假叶树根茎提取物经静脉投与后,使静脉肌收缩。这种作用基于其对平滑肌突触后a1和a2受体的激活,以及突触前贮存的去甲肾腺素的释放增加。假叶树对静脉只增强其张力,而对动脉起扩张作用。多项对照研究证实,假叶树提取物的血管舒缩作用和静脉张力增强作用,比金缕梅和欧洲七叶树强烈的多。此外,动物试验证实,假叶树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而具有抗水肿和消炎作用。据推测,假叶树流体皂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弹性硬蛋白酶。弹性蛋白酶促使血管细胞外基质和内皮细胞膜发生水解。

4.3 含鞣酸的功能性植物:金缕梅:主要的成分为鞣质、单宁酸及挥发性油脂。近代药理研究证实,它不仅是有效的止血剂,而且还有增强血管及抗发炎功效。若将它直接敷在曲张静脉上,则有助于减轻疼痛和发炎症状,具有收缩血管的功能。鞣质单宁酸聚合物具有非常强的抗过敏性, 抑制化学介质如组胺等释放,从而对皮肤产生抑菌、镇痛、抗炎、抗氧化及减轻紫外线照射引起的自由基损伤等综合防护作用。

5去红血丝化妆品的市场现状及其前景

目前国内外治愈红血丝的手段多以激光治疗物理方法为主,通过选择性光热解原理,作用于病变血管内的血红蛋白,使病变血管热解、吸收、消失。但激光治疗有疼痛感,手术前要预先使用止疼药、镇定剂或麻醉剂。治疗方法不当可能出现水肿或遗留黑斑,而且价格比较昂贵,适用人群较少。目前,外用化妆品治疗多以舒缓皮肤为主,只有法国几家药用化妆品公司(雅漾,理肤泉,欧莱雅)推出专门针对红血丝的化妆品,其功能性原料以修复毛细血管为主,但针对性较差。

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中药活性成分,应用于各种功能化妆品,对推动我国化妆品行业和中药美容行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上述面部红血丝的类型及成因,充分挖掘中草药中各种功能性添加剂,在中医思想指导下科学配伍,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素姣, 何黎.与美容相关的皮肤结构特点[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2):305-307.

[2]El-Domyati M, Attia S, Saleh F, et al. Intrinsic aging vs. photoaging a comparative histopathological,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skin[J].Exp Dermatol,2002,11 (5) :398-405.

[3]杜向青. 内皮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5):77-78.

[4]Laroia ST, Ganti AK, Laroia AT, et al. Endothelium and lipid metabolism: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J].Intern J Cardiol, 2003, 88:1-9.

[5]严凤娣,何胜虎,张晶.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及药物保护作用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08,24 (15) :2587-2589.

[6]陈春志.ACE抑制剂(ACE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10(2) :7.

[7]杜乃立,杜瑞芝.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5, 26(S1):43-45.

[8]Ishida J, Fukamizu A. Angiotensin II and apoptosis[J]. Nippon Rinsho, 1999, 57:1117-1123.

[9]姜春华,曹郁生.组织激肽释放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 19(3):326-327.

[10]韩燕. 中药黄芪的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 18(6):86-88.

[11]吴丹, 陈健初.葡多酚的应用研究进展[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 ,(05):57-59.

[12]闫滨,张秋红,刘秀芳.植物中鞣质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 2003,22(1):34-35.

[13]张新,王志伟. 七叶树属药用植物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概况[J]. 中药材杂志,2001,7(24):526-528.

[收稿日期]2008-12-16[修回日期]2009-02-11

上一篇:脂质体技术在化妆品制剂中的应用 下一篇:先天性下唇下颌正中裂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