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05 08:56:4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初读—通读—赏读—听读等几个环节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

(2)通过抓有表现力的词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体会诗人关心人民疾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怀。

三、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边板书学生边念)。你能从标题中设计出几个问题吗?(学生再读标题)预设:

(1)这是谁的茅屋?这是怎样的秋风?

(2)秋风怎么破茅屋?

(3)茅屋破了,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想法?

2.初读诗歌,读出诗韵

教师引导:对啊,作者是否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呢?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诗歌内容。马上进入第一个环节: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次。教师巡视,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难读字音:号、罥、梢、坳、顷、衾、兀、见。

(2)请一位中等偏上的学生读诗歌。师生点评读音是否准确。

(3)齐读

教师引导:这是一首诗歌,诗歌在读准的基础上,还要读出什么?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争论开了。

过渡:怎样才能读出味道节奏呢?有谁知道这首诗歌属于诗歌中的哪种类型?(检查预习,学生解说,然后课件展示“歌”的特点。)

A.“歌”是讲究押韵的,请同学们找找这首诗歌的韵脚。

B.再试读诗歌一遍。提示: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情趣盎然。

C.讨论:七言句式用什么节奏读较好?两种意见:二二三拍、四三拍。

再自由试读一遍,学生觉得两种都行。

D.讨论:九言句式用什么节奏读较好?

E.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节奏

3.通读诗歌,读懂诗意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较好地把握了诗歌的节奏,但似乎还平淡了些,缺了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怎样把握朗读的这些技巧呢?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大意)。那么,诗歌都写了些什么?结合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以及教材上的注释读一读,说一说。

(1)学生自由诵读,琢磨。然后交流各节大意。可以同桌互相讲述,而后个别主动向全班进行发言。教师适当讲解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不能各用四字词概括这四节内容。学生同桌讨论,然后交流。

(3)四节诗歌之间有什么关系?

(4)你读之后有什么感受?说说理由。

4.赏读诗歌,读出诗情

(1)前三节的叙事中,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诗人当时的心情?讨论后确定为“痛苦”。(板书:苦)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最好能抓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品读赏析。

教师示范:我从“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读出了诗人着急、发怒、无可奈何的痛苦。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好像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而痛苦不堪呢?

过渡: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杜甫当时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人?(推己及人的旷达胸襟与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

请学生联系学过的有关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句。如《石壕吏》《春望》过渡:这些材料印证了(生答:安史之乱)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内蕴。本诗中有否暗示当时背景的词语?

学生再读诗歌找背景。交流:从“丧乱”二字可看出诗人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辅以几句杜甫抒写在草堂喜悦心情的诗句。)

(4)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怀和崇高理想。最后一节,该读出怎样的情和意?

强调: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范读、再读,最后齐读。

5.听录音朗诵,读出诗味

(播放Flash)然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这里可以分组配乐朗读:教师读第一段,起个基调作引导;男生读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齐读最后一段)。背诵最后一段。(可男女各读一句,重复“千万间”“俱欢颜”“安如山”“见此屋”“死亦足”且拖长每个字的读音。)

6.小结诗歌,感悟诗品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难怪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7.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最后一节,加深体会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襟和美好愿望。

(2)选作:把诗歌改写成一篇叙事性散文,可展开合理想象,将当时的画面及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及心理等描写出来。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

上一篇:职高健美操的教学 下一篇:浅谈初中音乐课歌曲版本的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