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时间:2022-09-05 08:47:32

浅析在语文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摘 要: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要求,蕴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要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诱发灵感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语文学科 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个方面

当今国际上激烈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竞争,而科技进步要仰仗人类创造力的推动。国民创造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跨世纪的人才实质上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今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如是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1]。因此,语文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改变阻滞创造力发展的观念,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仅仅只运用了其脑力潜能的10%,有些甚至只是5%,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和发展余地。同时,创造的范围十分广泛,创造的价值普遍存在,它不只是在研究尖端科技难题,深入学术前沿阵地才体现出来。事实上,为各种问题寻找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创造过程。生活中的机会和问题比比皆是,关键是要发现,并去尝试[2]。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正确的创造观之后,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意识地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方面倾斜,可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巧妙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时候,可以设置像“路瓦栽夫人如果没有丢失项链,结果会怎样?”“你能给这个故事想出多少种结尾?”“这些环境或情景会使你联想到哪些事情?”等问题,造“愤”造“悱”,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强化其创造意识。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般不作评价、下结论,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可能多地阐述各种观点,哪怕这些观点是粗浅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相悖的,也不能嘲弄和讥笑。竞相回答的结果也许会产生争论和冲突,但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急剧冲突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力度,有价值的思想、最佳观念的最佳方法往往也就由此诞生。

二、在对表达内容领悟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离不开对表达内容的深刻领悟。“悟”是思维的高境界,它包括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凭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对表达内容进行迅速直接地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对于一些通俗浅显、短小简练的作品,人们凭借着直觉思维足可以阅读、理解、领悟。而像一些名家大作,其作品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深邃的意义、高超的艺术手法等,不可能仅凭直觉思维就能领悟得了,它往往要借助于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领悟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同样是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优化。从认识过程看,灵感思维是一种突变性的创造活动,一旦触发,就会像突然加了催化剂一样,使感性材料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认识的成果看,它又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它能打破人的常规思路,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开辟一个全新的境界。它可以知识的积淀为基础,也可能在偶然的机遇中产生。例如,在谈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标题含义时,通过浏览全文,学生凭直觉思维一般都会认定“药”指的是“人血馒头”,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简单呢?我通过如下的板书:

药?

《药》药。

药!

以此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重新细读课文的同时,认真思考其深刻内涵,同时组织学习小组展开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循循诱导和对课文内容作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比较、沟通、类推下,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专注的探索,运用头脑风暴法,灵感的火花瞬时闪现,仿佛眼前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学生终于领悟了以“药”为标题的深刻含义――“药”不仅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故事的中心线索,而且它启示读者,从不成其为药的人血馒头被落后群众当作药的悲剧里,探索什么是医治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痼疾的“药”。

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注重发展灵感思维,使学生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用灵感之火照明每一个学生渴求智慧的心灵,让他们在终生受益的顿悟中不断进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完全可能达到。

三、捕捉创造契机,训练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然而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却囚禁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倾向于引导学生寻找一个正确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想象力的薄弱,想象的翅膀凝重滞涩,难以自由地扑向无际的空间。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展想象力的创造契机,敢于公开宣称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借以调动学生的想象热情,大胆地开启想象的闸门,去“异想天开”。

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讲授这类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然后教师再抓住文章中一些极富想象力的词句或生活图景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3]。比如,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的相思之情(沙欧,《新月》),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朱自清,《荷塘月色》),等等,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沿着文中的感情发展线索,展开任意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深入文中的意境,对原文进行二次加工创造。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创出新意[4]。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提供材料作文、给图作文、续写故事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界限,将知识引申和深化,使思维的创造力得到爆发。小说《项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续编《项链》结局的训练中,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得出了丰富多样的结局。例如有学生写道:玛蒂尔德得到佛莱思节夫人付给的一笔款子,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她一心想补偿十年的艰辛生活,同样的虚荣心驱使她用一万法郎买下了一挂看来十分精美的项链,后来却发现这正是那挂十年前丢失的假项链,那是店主用一百法郎从一位马车夫手里换取的。故事情节的设置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四、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励学生把自己眼中看到的独特的“这一个”表现出来,注意引导学生对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提出各种设想,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不拘泥于一种途径,多角度多层面地看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5]。例如在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问题:“本文叙述的三个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同时可做些提示:题目要求的是“哪些启示”,可见问题的答案不止书本中的一种,希望大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尽可能朝各种方向扩散,从中引出更多的新信息,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储存信息,围绕问题信马由缰,尽力联想发散,多侧面多领域地挖掘提炼事物内蕴,多元化多维度地辐射思维的光束。思维在不断的碰撞、冲突中,豁然明朗,陆续归纳出了多种有价值的答案:有的谈廉颇的勇武刚毅,闻错则改;有的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忠君爱国;有的说廉蔺的刎颈之交,表现出友谊的珍贵;有的道赵王的知人善用;还有的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蔺相如能从低下的社会地位奋斗到一国之重臣,说明自强不息的重要。

在口语教学中,辩论是培养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辩论使思维与语言处于紧张状态,高度紧张、激烈的辩论过程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周密性、逻辑性与流畅性。而辩论的竞赛性质则决定了辩论要有求异独创性。例如对于这类辩论练习:“对于一些合乎常情的说法(如‘水涨船高’、‘骑虎难下’、‘良药苦口’等)提出新的说法”,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心理定势,不囿于原有观点,对问题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思考,另辟蹊径,以求新解。由于辩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从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纵观全球,经济与科技在飞速发展,商品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这一切都迫使着人们的思维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多维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务首先就是培养他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抓住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切时机,对学生撞击迸发出的独特的思维火花给予重视和训练,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杰.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2011,(5):55.

[2]王淑花,吴尚义.国外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0,(18):177.

[3]许刚.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J].语文学刊,2008,(12):11-12.

[4]顾慧萍.从思维能力培养入手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7):92.

[5]穆毅.浅析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版),2010,(3):7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JGA161);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改课题。

上一篇:对外汉语文化词语词典中收词、释义的研究 下一篇:激发兴趣是成就高效语文课堂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