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05 05:13:19

浅析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重要性

摘要:道路的绿化设计也是评价城市道路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是道路绿化设计的首要条件,而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同时也将会对道路的使用功能产生影响。中央绿化带好还是侧分带好,怎样合理利用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才能把道路使用功能和道路绿化功能两者和谐统一、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本文将就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中央绿化带侧分带 潮汐车道 总体景观 道路使用功能 道路景观功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各个地方之间的纽带,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因为道路的纵横交错,使整个城市的地块都是割裂的,而不是一个整体;那我们如何减少道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而造成对城市整体感的破坏呢?答案就是城市道路绿化。绿色作为可以调节一切东西的“万金油”,放在什么地方都能把原来的割裂感弥补回来,使之前割裂的部分重新连接,而能够为道路带来绿化的就只有城市道路横断面中的绿化带了。绿化带除了对整个城市的总体效果有重大意义之外,它单独作为一个景观绿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同时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为使道路绿化更好发挥绿化功能,协调道路绿化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利于行车安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将十分关键。近年来,各个城市都通过进行大量的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来提升城市的环境、市容市貌;在新建的道路工程项目中,道路的绿化设计也是评价城市道路的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是道路绿化设计的首要条件,而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同时也将会对道路的使用功能产生影响,怎样合理利用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才能把道路使用功能和道路绿化功能两者和谐统一、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本人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谈谈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对道路绿化效果以及道路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的统一。

在道路设计中肯定是绿化带越多,效果就越好;但是道路是有规划宽度控制的,它还有功能性需求,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按照规划宽度、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来进行最大限度的设计,使道路功能性和绿化效果两者和谐统一。以这个为前提,绿化带放在中间作为中央绿化带的时候,或者是放在两侧作为侧分带的时候,都是做到极限大;而不是把功能性和景观性各取50%那种中央绿化带取2米,侧分带又取2米这样的折中形式。我们下面讨论的是,如果绿化带是中央绿化带的话,最少要4米宽,这样才能种得了大树,搭配更多的植物,才有真正的景观效果,两侧就是在人行道种树池;如果绿化带是侧分带的话,中间就是做隔离栅、防撞墙或者是直接画双黄线,这样才能保证侧分带(最少2.5米)有足够的宽度种植不同的植物,作出良好的景观效果。

下面我们按照绿化带在横断面中的不同的位置分类来探讨各自的优缺点。

1、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的形式是城市道路里面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都觉得在中间设绿化带可以增加道路的绿化带的效果。绿化带除了可以带来景观绿化效果外,还会对行车造成影响,下面我们从道路使用的功能性以及景观绿化的效果两方面来展开分析。

1)对道路使用功能的影响

(1)夜间防炫功能

在夜间车辆都需要开车前灯来看清周围的路况,这些灯光将会对对向的驾驶人员造成炫光干扰,特别是在近远光灯切换的时候,很容易影响对向驾驶人员的视线,使人有短暂的时间会看不清路面状况,设置了中央绿化带之后,因为中央绿化带的植物有一定的高度,基本上可以把对面的灯光给遮挡了,至少也能把大部分的灯光隔断,就能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2)驾驶员视线诱导

如果没有中央绿化带,路线的行车轨迹会有一点模糊,而且容易受到对向车道的线形影响,特别是车速比较快,圆曲线的半径比较小的情况。有了中央绿化带之后,驾驶员的视线就会变的很清楚,就可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3)道路的渠化

中央绿化带对左转车道的渠化有十分好的引导效果,我们讨论的都是绿化带比较宽的情况,因此中央绿化带到了路口的位置,至少可以拓宽一条车道。

调头车与对向的直行车辆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冲突点的,特别是比较长的货车,大巴车之类,调头车道发生交通意外的情况也比较多,通过对中央绿化带的宽度进行渠化,可以使直行车辆容易看到调头车,也可以使调头车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突发的情况。

所以说中央绿化带对道路的渠化是有很好的作用,对道路的使用功能以及安全性都有重要作用。

(4)行人过街

中央绿化带的存在,可以使行人形成二次过街,使行人在一次过街时间不太够的情况下,有驻脚的空间,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而且按照新城市道路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9.2.4.2,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应在分隔带或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人行横道处设置行人二次国家安全岛,安全岛宽度不应小于2.0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1.5m,中央绿化带对于这条规定是天生的适应者。

2)对于道路景观效果的影响

(1)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

中央绿化带的断面形式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来说是一般的。

因为人行道上面只能是做树池来种植树木,树木的高大茂盛与它的根系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植物根系发达的树种对于树池这种种植方式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他会很容易导致人行道砖的破坏。这样就导致人行道的树木不能种植太高大的树木。这样就只能在中央绿化带种植大树,但中央绿化带也不能种植太大、太茂盛的树木,因为树木的枝叶对车辆的行驶安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中央绿化带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来说是一般的。

(2)道路的景观效果

从道路的景观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

从行车的角度来说,中央绿化带的大树加上两侧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也可以给人一种在林荫道中穿梭的感觉,前提是路面宽度不是太宽的情况下;从行人的角度来说,道路的景观效果就一般,遮阴的效果都不是太好。

2、侧分带

比较宽的侧分带在城市道路里面用的不算太多,基本上都是道路断面比较宽的情况下才会用,但是侧分带的道路使用功能以及道路的景观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重新认识一下侧分带。

1)对于道路使用功能的影响

(1) 驾驶员视线诱导

侧分带是对行人以及本车道车辆的视线诱导,侧分带是靠近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如果侧分带形式简洁、树木整齐一致,可以使驾驶员容易辨别出人行道上的行人,同时也可以减少驾驶员视觉疲劳,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还能提高行人的安全。

(2)道路的渠化

与中央分隔带的渠化相对应,侧分带对应的道路渠化主要方便右转的车辆,当然平面交叉口处的渠化就是增加进出口的车道数,意义跟中央分隔带的渠化差不多。

(3)潮汐车道

现在在广州一些路段正在实行一种新的渠化方式:潮汐车道。

顾名思义潮汐就是表示退潮涨潮的车道变换,也就是说在上下班车流出行的高峰期,某一个方向的车辆很多造成了拥堵了,但另外一个方向的车流还很顺畅,这样就可以通过把中间的活动护栏在本道路上的某一段开始,在车流顺畅的方向那一侧减少一个车道,来弥补到车流拥堵的方向的那一侧,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拥堵。潮汐车道这种方式要求道路中间不存在硬分隔才能实现,最好的措施就是中间采用活动的护栏,这样无论从管理还是安全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有利,方便的。

(4)行人安全

有侧分带的存在对行人的安全是十分有利的。

侧分带可以使驾驶员更容易分辨人行道,看清楚路面、人行道的状况。同时万一发生交通意外,车辆失控也不会冲上人行道,对行人造成危险。同时侧分带也可以防止行人乱冲出马路,保障驾驶人员与行人两者的安全。

2)对于道路景观效果的影响

(1)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

侧分带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是比较好的。

因为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主要是道路对地块的割裂感,侧分带的存在可以提供一个好的条件,种植一些高大枝叶茂盛的树木。如果车道的宽度不算太宽,大约双向4车道的话,可以达到大部分用绿色把道路都遮挡起来的效果。侧分带的树木可以把中间的车道大部分的遮挡起来,从高空看下来,整个城市的联系感就会很好。

(2)道路的景观效果

从道路的景观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

从行车的角度,两侧侧分带上的大树,如果可以种得高大茂盛,可以给人一种在林荫道中穿梭的感觉。从行人的角度,道路的景观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绿化基本上都倾向与人行道侧,遮阴的效果也很好。另外侧分带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侧分带宽度在2.5m以上时,可以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有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断面的宽度大于55米的快速路的断面,这种断面有足够的宽度可以做很宽的中央绿化带和侧分带。把以上两种情况的优点都包括了,本人觉得快速路最好的断面是带辅道四幅路的断面,无论对于行车安全还是行人安全都是十分好的。

小结: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央绿化带还是侧分带的断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央分隔带的断面比较适合车多人少的路段,而侧分带的断面就比较适合车少人多的路段,当然侧分带的断面有一种可以设置潮汐车道的优势,对于现在的城市道路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优点,因此我们要根据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选择。希望本文可以给在城市道路断面设计中的设计者提供一点建议,可以使每一条道路都能把它的使用以及景观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建设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建设部.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析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 下一篇:浅析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隐患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