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05 05:11:0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6

摘 要 目的:观察纤溶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脑分水岭梗死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西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综合疗效等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纤溶酶 羟乙基淀粉 疗效观察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指供血交界区域的2~3条主要脑动脉发生局限性缺血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约占整个缺血性卒中的12%[1]。其因梗死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常见症状有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失语、智能障碍、 精神障碍等。其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均与一般脑梗死有显著差别,研究表明低血流量、低灌注压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针对脑分水岭梗死的治疗多以扩容、改善循环为主。为进一步了解CWI的临床特征及丰富其治疗手段,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CWI患者48例,进行了临床分析,探讨纤溶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2-2013年收治分水岭脑梗死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7±3.5)岁,入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2],入选病例中皮质前型16例,皮质后型27例,皮质下型5例。病程均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口服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活血化瘀、神经营养等基础治疗。此外,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500ml,1次/日,再给予纤溶酶200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连续应用14天。若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均给予相应治疗,两组在其他治疗方面一致。患者病情稳定后均指导其积极康复锻炼。

疗效判断标准:对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进行评分。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患者的神经功能,以此评价治疗的效果。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将疗效分为: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NFDS减少46%~90%;③进步:NFDS减少18%~45%;④无变化:NFDS减少18%或死亡。同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观察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统计学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两组之间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x±s),差异比较使用t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前、后比较,运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4天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脑分水岭梗死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以50岁以上较多,常急性起病,病因复杂并且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及微栓塞等。其中,最明显的危险因素为发作性低血压,但导致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的并非单一因素,常常是二者或更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目前对于大脑低灌注和微栓塞共同作用导致脑分水岭梗死这一观点已引起广泛关注[3]。且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脑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4]。

羟乙基淀粉为人工合成胶体溶液,能够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血容量增加,使低血压和低血容量引起的脑灌注不足得到改善;还具有稀释血液、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作用[5]。从而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微栓子清除率,所以羟乙基淀粉在脑分水岭梗死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纤溶酶为第三代蛇毒制剂,采用单克隆抗体纯化技术从蝮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能溶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小分子片段,易于分解和从血液循环中清除,并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6]。另外,纤溶酶可促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并增强其活性,进而促进血栓的溶解[7]。纤溶酶不水解其他凝血因子,具有很好的底物专一性,对体内纤溶系统激活作用不明显,出血倾向较小,可避免发生出血并发症[8]。因此纤溶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根据脑分水岭梗死大脑低灌注和微栓塞这一基本病因,针对性地应用羟乙基淀粉联合纤溶酶进行治疗,阻断脑分水岭梗死后的不同病理环节,改善脑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积极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方瑞乐,王拥军.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06,4(4):14-19.

2 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 张薇,张临洪.脑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16(6):64-66.

4 戴建平,张丽华,杨潮萍,等.老年性心力衰竭合并脑分水岭梗死14例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3(6):461.

5 王哲银,任永功,王定一,等.中分子HES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3):357-359.

6 刘宪平,方锋,杨茂轩.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67.

7 凌向军.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4):37-38.

8 阴东亮.纤溶酶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13):47-48.

上一篇:运用新理念 构建新课堂 下一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效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