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态改良手段

时间:2022-09-05 04:50:19

浅析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态改良手段

摘 要:土壤资源的合理应用及改良是发展农业和保持良性生态循环的基础和前提。笔者从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入手,系统剖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改良措施,为现今土壤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肥改良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土壤资源;生态;改良

中图分类号:D922.33 文献标识码:A

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总称,我们谓之土壤资源,其为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被认为是土地资源的核心内容,亦是地理环境的物质基础。

据其概念可知,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高低除了与其自然属性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生产实践技术水平的认知和掌握。土壤种类及其性质的异同,对农、林、牧业均具有不同的适宜性,生态改良技术是人类合理利用和调控土壤适宜性的有效手段,即挖掘和提高土壤生产潜力的问题。可更新和可培育的两大原则是人类改造土壤资源的基础前提,对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有助于人类应用先进技术促使其肥力不断提高,以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若采取不恰当的培育措施,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均会随之下降,甚至衰竭。

1 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

据悉,地球上无冰覆盖的陆地总面积约为1.3亿km2,其中可耕地面积占23.08%,而已耕地仅有1400万km2,比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0.77%,可见耕地面积是极为有限且分布不均的。从数据中可推算,仍有12.31%的可耕地有待开发,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利用,例如沙漠、裸岩和陡坡山地等,真正肥沃且可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已被垦殖。

我国土壤资源比较丰富,类型也多种多样,拥有12个土纲60个土类,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约100万km2,仅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933.3m2,远低于世界人均2866.7m2的占有水平。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其永续利用,是我国针对土地资源面积逐年缩减、贫瘠进程日益加剧所提出的刚性任务。

1.1 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面积锐减是世界性的话题,而我国人地矛盾更为突出,40多年来,开荒造田多达2500万hm2,但耕地减少量多达4000万hm2,每年新增1600万的人口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有效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土壤资源的质与量均可产生双重影响[1]。

1.2 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由于植被破坏、利用不当,土壤侵蚀现象愈发严重。据估计,世界约有1/4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蚀和风蚀,目前全世界土壤流失量已增至254亿t/a,许多区域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世纪50年代初的116万km2扩增至190万km2,增长近63.8%。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1/3以上,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面积约为40万km2,估算全国土壤流失量每年50亿t,相当于氮、磷、钾肥4000万t的损失量,这些土壤流失的养分量,折合成化肥,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水土流失不仅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对水利、交通及工矿等事业亦带来巨大危害。

1.3 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土壤侵蚀和垦殖利用的不合理,加速了其退化进程。李彦芳等[2]认为耕地质量衰退造成的耕地隐性流失已严重影响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施以及耕地的可持续发展。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土壤特性劣化的综合表征,即为土壤退化,具体表现为有机质下降、养分元素匮乏、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薄、土壤板结、土壤碱化和沙化等诸多方面。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当前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也是极为普遍的,若不加以制止,土壤腐殖质(既为地球表面太阳能的主要累积器,也是确保生物圈生态稳定的土壤生产力的保护者)的损失可进一步加速生态危机的进程。

1.4 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世界各大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土分布,约占干旱区面积的39%,我国盐碱土总面积约为20万km2。另外,土壤沙化也是该气候条件下土壤资源的另一种退化现象。

2 土壤资源生态改良手段

生态改良手段主要是通过防止土壤侵蚀、防治土壤沙化、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系统,使土壤资源显现应有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防止土壤侵蚀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做好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用地的适当比例。此外,采用等高耕作、深耕松土、适量施肥免耕法以及采用固沙剂等方法,均可起到防止土壤侵蚀的目的。

盐碱良必须是抗旱、治涝及治盐碱相结合,其主要措施有冲洗、排水和井机灌排等。在沙漠化治理上,应与区域性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此外,对洪、涝、旱、风、酸、粘、沙和贫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低产田,可采取综合改良措施使其成为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另外,提高土壤质量还需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农田水质标准等来控制土壤污染源。发挥土壤资源优势必须制定周密合理规划,限制乱占农业用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农、林、牧业均衡发展,进而创造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桂林,陈杰,孙志英,等.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1):234-240.

[2] 李彦芳,尚国琲.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谈耕地隐性流失[J].土壤,2004,36(3):289-291.

作者简介:李春阳(1982-),男,工程师,吉林长春人,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上一篇:农业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研... 下一篇: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