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同仁眼科信息化建设经验谈

时间:2022-09-05 04:45:17

百年同仁眼科信息化建设经验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是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心血管中心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886年,1900年,医院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同仁医院中楼落成,逐步具备了综合医院的雏形。1935年取得由北平市政府卫生局颁发的开业执照,1936年建院50周年。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和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在同仁医院,首医的眼科学院和耳鼻咽喉学院也在同仁医院,形成一体两翼格局。

同仁信息化建设分四步走

同仁信息化建设分四步走:第一是做了三区HIS一体化及数据平台。第二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综合集成平台。第三是物联网与移动医疗。第四是安全测评与等级保护,这个项目也正在积极的申报,很快会有财政的批复。

两个平台,一个是医院的信息平台,一个是医联体的信息平台。医院信息平台主要是针对院内情况把医院的信息进行整合,信息共享和交换,对内主要打通医院内部系统,对外主要是对卫生信息中心、国家安全信息资源中心和一些相关的外部协作机构的信息共享。作为医联体的信息平台主要是为了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做一些医联体平台建设。总之,以这两个平台为核心,以云大移物技术为支撑是同仁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所有的国家卫计委和北京市卫计委试点项目,同仁医院基本上都参与了。第一,先诊疗后结算。以前在做的时候,就诊卡就是绿卡,之后有了医保,我们做了蓝卡,和医保卡相关做了医保的实时结算。绿卡是有现金的卡,一处办卡可以多处刷卡、随时结算、自愿退卡、信息关联、方便患者。这个卡可以直接就诊,直接加号。医管局不许医生加号,这个功能也在逐渐减少,现在每个医生每一天只能加5个号。

先诊疗后结算或者卡里有现金实时结算这种模式,过去从挂号开始到结束,要有14个诊疗过程或者说门诊就诊的过程。卡里带现金以后初步估算,患者从挂号到取药大概需要七个流程,因为医保患者结算肯定要回到收费处去,但是其他患者在分诊台、药房、诊视、治疗室都可以划价收费,所以患者从开始到离开门诊大概需要七个流程。另外这里还有一些功能,医嘱拖拽、处方复制、随时加号、合理用药监督。

第二,预约挂号。开始是响应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改变老百姓就诊观念、改变患者就诊流程,提高医疗的诊疗效率。当时按照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参加预约挂号,集中一个平台,延长预约时间、整体出诊时间,医生增加50%,同仁也都做到了。因为眼科检查患者特别多,所以给眼科患者做了眼科的预约检查项目的预约单和指引单。预约资源放在医生站,医生可以直接跟患者交流。另外同仁将来尝试从App上看给患者能提供哪些更好的服务。这是预约住院。在东华系统改造之后,同仁完成了现场预约。医生工作站就诊结束以后,在诊间可以预约,另外出院复诊需要预约可以在出院时进行预约,还有转诊预约,跨专科、跨诊疗团队。按照医保局要求,也做了微信预约。

第三,临床路径。按照卫计委的要求,当时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做了四个病种的试点,现在已经覆盖68个病种,我们做了一个内嵌版和外挂版的临床路径。内嵌版的医嘱和表单是联动的,外挂版是不联动的。过去是两套配置,一套临床路径,后来做了外挂版的。现在医务处和相关部门觉得外挂版对医疗管理不是很到位,但是在某些时候,如果HIS发展的不好,外挂版也是一个权宜之计,可以临时解决好多问题。

第四,电子病历。我们也和其他医院一样,2008年开始就和厂家合作做了加合的电子病历,有很多功能,全部系统集成,诊疗全部集成、全周期监控、全部智能化和可视化。电子病历建设有四个原t,以患者为中心,以临物工作为轴线,标准数据集管理,分组管理。

第五,医药分开和“京医通”项目。同仁是2013年做的医药分开工作,在北京市卫计委和医管局的要求下,取消了挂号费,把药品差价取消了。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所谓“三下降”,就是药占比下降、次均费用下降、患者个人负担下降。“三上升”,这就是当时整个医药分开的效果。我们近期在医药分开做了几项工作:软件改造、接口改造、功能测试、预案制定、数据报表生成,总归相关的协调配合这些事情都是信息中心和信息部门共同完成。

第六,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这是医管局要求的,率先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京医通”项目今年要求,要实现发票自助打印、诊间缴费、检验检查结果打印。

信息化经验与教训

医院信息化是医改工作的重要依托和要求,三区系统融合才能满足医院发展。2016年4月28日,切换东西区急诊系统和门诊系统,彻底把三区信息系统做到统一。信息中心加班将近2000个小时,统一异构,在西区放两台浪潮的小机,应用服务器是各个院区使用各个院区,南区客户端4条两对光纤和老院相连。先在南区做了系统平移,客户化修改,然后把信息系统接口做整合,做了三区互联互通。另外就是就诊卡合并、借助信息化优化眼科预约流程,还有多院区多模式转诊与预约;区业务协同,高值耗材全程可追溯、全部档案材料电子化、药品三级库管理,同步完成医管局要求的非急诊全面预约。

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个是在系统切换之前要做好数据准备的核查。因为同仁三个院区三套系统,要共享之后都能使用。另外流程要梳理得非常清晰,过去门诊东区有东区的流程、西区有西区的特点。另外培训要充分,测试数据要够量。医生的培训是个难点,而护士的培训比较容易组织。还有外设设备要真正核对各种打印机配置。外设的时候既要配合能够支持东华的系统,也要支持杭创系统。因为新患者用新系统,老患者用老系统,所以要同时支持。这是一个很难的难点。同时业务场景不留死角,流程比较固定,这是对业务场景的考验,还有接口测试要充分,现在三个院区的报表要出四份,三个分,一个合。

眼科信息化建设

同仁和其他医院不一样,有10个眼科。眼球是人体唯一可透视器官,影像可协助诊断90%以上的眼部疾病。影像采集设备,向便携式可移动的方向发展。眼科影像比较小,适合远程传输和共享。某些眼科影像资料对其他慢性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同仁在眼科信息化方面做了三件事:一是建数字化眼科,打破了数据壁垒,构建内部信息化平台。二是布局未来,将整个系统扩展为分级诊疗,架构医联体平台。三是院外筛查,比如糖网筛查,通过患者移动端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数字化眼科的重点,一个是眼科门诊电子病历,另外是眼科的检查,也就是眼科PACS;再就是眼科科研的支持。眼科电子病历系统,完全是结构化的,而且都是磁套录入模式。对于预约挂号和检查,是一个界面完成。另外医生门诊与医技部门检查一体化,还有初、高级医生门诊一体化,这是一个界面。我们提供网页版的支持。同时可以调阅患者以前的检查结果,方便医生对比做检查。数据导出,医生工作量的管理,还有眼科PACS把眼科所有检查设备都连接到眼科PACS里。有图象对比、图象展示。眼科大多数主流设备都做了接口,有眼科智能图象分析、血管成型、灌注的显象、图象对比、眼科的毛细血管分析、图象检测。

其中一个亮点就是以眼科需求为中心,整合患者的病例和检查。在一个界面上患者的病历输入,都在一个系统里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来。另外就是眼科影像报告。二是以患者数据为中心,可综合查询和导出,助力科研。另外分级诊疗和构建眼科医联体的工作就是把眼科的软件系统放在电信的云上,然后中心医院端、筛查点、基层医院、社区医院不同角色会重新构建软件。基层医院和中心医院可以一键发起会诊,提供ipad手机端App的阅片,查看报告填写结论可以自动传回到信息端。

上一篇:以“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 下一篇:超越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