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时间:2022-09-05 02:48:15

例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摘 要:生本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在课堂中起引导的作用。生本课堂实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用真情相互关爱,欣赏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面参与,全员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生本;数学课堂;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88-1

所谓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儿童的学习热情不仅具有自然的本性,而且很容易在成人的启蒙和引导下走向自觉。教育过程是顺应学生天性的过程,教育的着力点是遵循儿童自然的学习规律,保护儿童的学习热情,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正如人们常说的:雄鹰只有放飞天空才能自由飞翔,蛟龙只有回归大海方能任意腾跃。

生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师不仅是用“脑”去探究教材,更要用“心”去爱护学生;学生不仅是用“脑”去学习知识,更是用“心”去体会生活,用整个身心去感受、探究和体验,让孩子们在数学的课堂上,少一点束缚,多一些自由;少一点自卑,多一些勇气。

一、开放课堂学习的空间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空间,这里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使教与学高潮迭起。因此在课上,我都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同学和老师提出问题。

例如,学生学习完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后,老师都会引导学生探索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但往往因开放的空间不够,学生的探索总是草草收场,获得的结论也是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在这次的教学中,我充分给予他们探究的空间,收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学生就不可能从特殊的规律探索一般的特点来体会探索方法;就不会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同伴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想象出更多的规律;更不会由验证探索结论,总结出更为一般的规律,从而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释放课堂中学生的思维

我们知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但现实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往往“太急”,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和教学中的意外,教师等不得。于是,教师们急不可待地引导着,以自己的思路推进着;他们拽着、牵着、赶着学生走,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给予学生的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越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

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菜地,扩大后边长增加了2米,这块菜地扩大后的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教师板书:(10+2)×4=12×4=48(米)

有学生指出:不对,算式应该是10×4+2。

第一位学生是对的,这在教师的预料之中。但随后一位学生指出前一位学生“不对”,并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不正确的算式,这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没想到学生会出这样的错。没容教师说话,又一位学生起立发言:算式不应有括号,应列式,10+2×4。这又是教师没想到的错。这真是:正确的解答是可以预料的,不正确的解答却常在意料之外。当学生说出算式“10+2×4”时,教师意识到:学生对“扩大后边长增加了2米”的理解有困难。

教师没有着急,而是“以静制动”,让学生继续交流这道题目该如何分析,学生(1)主动地跑到黑板前板演:

10×4+2×4=40+8=48(米)

教师原以为学生要分析前面的几种算法哪个是对的,哪是错的。没料到,她写出了另一种算法。面对学生越来越多的、正确与错误混杂在一起的不同算法,教师引导性地提问:“这道题,能否画图分析呢?”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都是基于各自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他们的差异和个体特殊性客观存在,他们出现各种想法是正常的。课堂中各种想法得以呈现,恰是以生为本的体现。作为教师,先要“造势”,让学生主动出击,充分表达各自的所思所想。一言概之,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要“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面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要把握方向性,要有整体观,做到服务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替代学生的学。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不能单从对错来判断,而是要从可持续发展、提升的角度来教学。很多人认为,生本课堂就是设计一个花架子,设计好看,按部就班地走流程、“步步谨慎,不留痕迹”这样就越靠近生本课堂,殊不知,生本课堂的核心是以生为本,追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做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9).

[2]金春平主编.走向数学生态课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04).

上一篇:浅谈历史小论文题的解题方法 下一篇:论高中函数学习的困境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