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下高校体育教育研讨

时间:2022-09-05 01:10:48

心理健康教育下高校体育教育研讨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困惑

当前的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环境适应、学生竞争、社会挑战、人际关系等的困惑。在理想与现实、独立和依赖、自豪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个体的心理素质发生了困惑。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较差,是高中时的“灰色群体”,一直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没有强烈的上进心,有些学生遭受高考的失败,不甘失败却无能为力,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还有家庭经济的困难以及家长对子女的失望和不理解,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自我意识失衡,无法摆脱挫折。

1.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有些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或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这些模式目标只定位于咨询和冶疗,过于注重心理冶疗技术,它所关注的重点是防止心理异常,而不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面对全体学生应坚持“心理建设优于心理预防”“心理自助先于他助”的原则,培养学生维护或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面对各种社会的竞争。

2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

2.1体育教育是发现学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场所

体育教育是一个育体、育心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表情、状态、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学生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各类体育活动中,能反映出学生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注意、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气质类型、人格特点、道德品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等要素,体育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不正常的心理活动。2.2体育教育是控制与转化不良心理困素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转移、减轻和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各种体育游戏和竞赛的刺激可以极大促进和改善学生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紧张、忧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与人的交往能力,消除孤独、内向、自闭的心理。

2.3体育运动竞赛的理念与方法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运动心理训练强调心理技能的掌握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发展。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竞赛,让学生在身体练习和竞赛中,既有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又有最终冲破困难摆脱失败、获得成功的欢愉,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把外在的必然变为内在的必然,变他律为自律。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体育运动心理训练不是一种心理冶疗与咨询的医疗模式,也不同于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生态模式,它是一种心理能力发展的模式,它关注的是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2.4体育群体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因此,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课堂”。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获得成功与失败、尊敬与关怀、欢笑和痛苦、帮助与冷漠、责任与义务等各种情感和心理上的体验。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活动中有深度的加以引导,让学生从中体验认识社会,并加以升华,锻炼学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各种世事。这样,体育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领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体育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心理学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面临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人就会产生厌倦感。适宜的挑战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努力实现目标,教师应运用激励的策略和手段,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氛围。目标制定要适宜,方法上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接近目标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开放性育人的特点。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期望目标,注重成功体育、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2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成功的体验是教育,失败的体验更是宝贵的教育。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相对来讲是弱势群体,因此,挫折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具有教育意义。挫折教育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行为,让学生体验到在成功道路上总是充满艰辛和苦涩,并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在学生受挫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关心、爱护、鼓励,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负得失,敢于面对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妥,使他们不断增强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现,真正体验战胜挫折的乐趣。

3.3通过体育活动的交往培养学生的交往和适应能力

用“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利用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社会交往,增进友谊。教师在不改变练习方法和场地的情况下,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在各种变化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适应它。在各种运动和竞赛中,教师坚持以激励为主,让同伴进行帮助和纠正,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练。

4建议

4.1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4.2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相关的理论水平,培养复合型的教师是当务之急。

4.3在体育教学中要安排健心的运动处方,在教案中体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课后进行收集心理感受和总结,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体现学校体育应有的功能。

4.4不断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合理体育课程体系框架,采用多元化教育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课程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维护或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技能和能力。

4.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宽松的体育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上一篇:现论视角下职校的体育教育 下一篇:中国体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