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破裂的观察与急救

时间:2022-09-05 12:25:24

外伤性脾破裂的观察与急救

【摘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脾破裂分成两大类:①外伤性破裂,占绝大多数,都有明确的外伤史,裂伤部位以脾脏的外侧凸面为多,也可在内侧脾门处,主要取决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和部位;②自发性破裂,极少见,且主要发生在病理性肿大的脾脏;如仔细追询病史,多数仍有一定的诱因,如剧烈咳嗽、打喷嚏或突然改变等。外伤性脾破裂是常见的内脏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22-02

1 临床表现

1.1 出血量大而速度快的很快就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伤情十分危急;出血量少而慢者症状轻微,除左上腹轻度疼痛外无其他明显体征,不易诊断。随时间的推移,出血量越来越多,才出现休克前期的表现,继而发生休克。由于血液对腹膜的刺激而有腹痛,衩起在左上腹,慢慢涉及全腹,但仍以左上腹最为明显,同时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有时因血液刺激左侧膈肌而有左肩牵涉痛,深呼吸时这种牵涉痛加重。

2 急救处理

2.1 为迅速确诊提供依据 脾破裂病情急,变化快,且多合并复合伤,特别是合并骨盆及胸腰椎骨折时早期易漏诊。因此病人一到医院应稳、准、快地用担架车将病人接入抢救室,通过向病人及陪送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及部位,判断有无合并伤并注意病人的神志,有无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嗜睡、昏迷等。然后观察病人的及外表软组织损伤情况,并检查有无腹肌紧张及腹膜刺激征。与此同时迅速测量生命体征做好记录。当脾破裂后,早期有脉搏细弱、率快、呼吸浅快、脉压差小、血压下降趋势。此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做腹腔穿刺,及早明确诊断。

2.2 迅速补充血容量 及时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是抢救措施的重要环节。应迅速用静脉留置针穿刺作为扩容、输血、输液;另一路用9号输液针穿刺,以备抢救时推注或滴注各种药物时用。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人取平卧位,检查有无呼吸道梗阻和呼吸功能障碍,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异物,保持气管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同时氧气吸入。

2.4 对合并伤患者的护理 对合并脑外伤病人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是否伴有头痛、呕吐、脑脊液外漏等临床表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采取措施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对合并四肢骨折病人,应简单清创包扎减少感染,并重点观察有无神经血管损伤,暂时给予夹板外固定。

2.4 留置导尿管,观察单位时间内尿量及输液量的情况,如尿量接近30ml/h,说明休克已有好转;如尿量过多,应减慢输液速度;如尿量持续过少,必须警惕发生肾功能衰竭;少尿时注意高血钾症,多尿时注意低血钾症。快速输液时注意有无咳嗽及血性泡沫样痰,警惕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的出现。

2.5 对合并骨折患者,应协助医生做好制动紧急处理。

3 观察与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争取抢救时间

3.1.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休克患者15~30min监测一次,对于左肩牵涉性疼痛患者可能由于内出血刺激膈肌引起的,必须严格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3.1.2 休克代偿期的观察。由于病人微血管痉挛,表现为面色苍白、脉细弱,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皮肤湿冷,表情淡漠,有时烦躁不安,脉压差小,收缩压仍在正常范围内,此期易被认为血压正常,造成处理不当,使病人进入休克状态而增加抢救难度,故应加强护理。

3.1.3 肝破裂与脾破裂的鉴别观察。腹部挫伤、肝脾包膜下出血,继而导致被膜破裂大出血,要求细心观察腹部情况。根据损伤的部位及腹腔肿块的部位、大小、疼痛发展情况,有利于鉴别肝脾破裂。病人都有左上腹、左腰部出现症状先兆,应考虑脾破裂的可能。当病人头晕、乏力、脉速、左上腹突发剧痛,应及时报告医生,否则将延误抢救。

3.1.4 腹痛的观察。腹痛进行性加剧,腹围大,出现移动性浊音及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有腹腔脏器破裂和出血。

3.1.5 协助做腹腔穿刺,腹穿对腹内脏器损伤的诊断尤为重要,若抽出不凝鲜血2~20ml,提示内出血与实质脏器破裂。若伤后未能抽出腹腔内血液,也不能排除脾破裂的可能,更应继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复试穿提高阳性率,以免延误治疗。

3.1.6 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观察,尤其是对RBC和Hb的变化进行连续性动态观察。如果男性RBC低于320万/mm3,女性低于280万/ mm3,Hb低于9.0/L,而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说明腹腔内有出血,有脾破裂的可能。

3.2 术前准备

3.2.1 心理护理 由于导致脾破裂的原因均是意外,病人无思想准备,故应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治病的信心,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配合手术。

3.2.2 常规备皮,做好青霉素等皮试,按医嘱术前插胃管,留置尿管及术前用药。

3.3 术后观察及护理

3.3.1 切口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麻醉醒后24h内切口疼痛最剧烈,48h后明显减轻。凡是增加张力的动作,如咳嗽、翻身等都会加剧疼痛,除痛苦外,严重的会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必须有效地解除;若血压正常,术后6h取半卧位,减轻腹壁张力;腹带固定,保护切口;遵医嘱运用止痛剂。

3.3.2 膈下感染的观察及护理 膈下感染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故术后应加强对膈下感染的观察和护理,以降低病死率。

3.3.3 体温的观察 重点是“脾热”与“膈下脓肿”的鉴别观察。脾切除病人产生“脾热”通常称术后吸收热,多在38℃以上,持续10~15天,患者自觉良好,不需特殊治疗。膈下脓肿患者的体温较“脾热”高,持续时间长,多伴畏寒,胃部饱胀不适,肋部胀痛,呃逆不止,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大都增高,超声波检查有液平段,穿刺可抽出脓液。

3.3.4 腹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防止扭曲、牵拉、滑脱;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若有较多新鲜血液流出,每小时>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倾向,并有发生吻合口裂漏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上行感染,引流袋不能高于切口部位。

3.3.5 更换引流袋的护理 更换引流袋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香烟引流条一般24~48小时拔除,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一般为5~6天。观察引流管切口渗血渗液情况,注意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净。

3.3.6 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脱落。

3..3.7 腹胀的护理 有效的胃肠减压是减少术后腹胀的重要措施:根据年龄选择适宜的胃管,使尖端达到胃体部,并妥善固定,向患者说明持续胃肠减压的目的、意义,使其配合,严禁自行拔除胃管;根据引流液的情况,随时调整胃管深度和方向,保持通畅,准确记录胃液量及性质;肠蠕动恢复,腹胀减轻或消失,方可拔除胃管。勿进甜食及易产气饮食。

3..3.8 教病人进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 说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防止膈下积血积液,有利于引流,预防肠粘连,若病人病情允许,手术次日协助床上活动,3天后协助床边活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上一篇:106例腰腿痛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下一篇: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