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如何拓展解释性报道

时间:2022-09-05 12:19:26

电视媒体如何拓展解释性报道

【摘 要】解释性报道作为当今媒体拓展深度报道的利器,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只要我们依据电视的传播特性,从整体上把握电视传播优势,电视媒体在做好解释性报道方面就一定大有作为。

【关键词】解释性报道 电视媒体 传播符号

解释性报道并非纸媒专利

解释性报道是指通过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新闻背后的新闻”解释新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等内容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的报道。“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依逻辑关系串联新闻事实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解释性报道通过深度采访发现新闻背后的事实,能够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

解释性报道是帮助读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看清事件本质的有力工具,“孤立的、与其他事物不相关联的事实,仅仅因为是以事论事的事实而能给人以印象,其实最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背景材料、周围环境、先前发生的事件、动机的形成,都是真正的、基本的新闻组成部分。这种解释实际上是新闻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受欢迎的报道形式。”

然而,基于电视媒介特性和传播符号片面性的认识,许多专家学者甚至业界人士都认为,做解释性报道绝非电视媒介之长。著名学者李希光就断言:“长而短的电视,短而深的报纸。”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发言人杰·布林克曾说:“我们电视就是快,分秒不误,你们报纸快不过电视,你们不能和电视竞争,连试都不用试。但如果对新闻进行详尽的报道,那我们连上场比赛的资格都没有。电视本身的特点使得这样做根本不可能。”事实果真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依据电视的传播特性,从整体上把握电视传播优势,电视媒介在做好解释性报道方面就一定大有作为。

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解释性报道适用的题材广泛,既可以是热点新闻,也可以是冰点新闻,既可以集焦于一点,也可以对某一个现象进行分析,它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主要特点如下:

1、以解释为目的,而不是简单地报道新闻

解释性报道和包含有解释因素的报道不是一个概念,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解释新闻,而后者除了有解释因素外,往往还有其他更主要的任务。解释性报道重在解释,“不仅要报道,更要解释。传媒的深层影响,体现在新闻事件关键信息的提供,更体现在对事件原因、意义、影响的解析,对现场隐含信息的分析,对更大措施的价值与影响的阐释上。”解释性报道不以报道新闻为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新闻背后的东西,“解释性报道是要告诉读者某则新闻的意义及其前因后果。它是对复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它比官方的材料和声明说得更深一些,它是一种追究动机的报道,解释集体或个人行动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的电视新闻都是在做简单的新闻报道,以解释为目的的解释性报道还没有被广泛运用。

2、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进行相关解释

解释本身可以包括很多方式,比如说理、议论、引经据典都属于解释。但是,成功的解释性报道并不采用这些方式,它主要是依靠背景材料进行解释,让事实说话。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其大多数的报道均可列入解释性报道的范畴,而其节目内容的特色恰恰是在做挖掘背景新闻的工作。

3、侧重对“为什么”这一新闻要素的处理

新闻是由“5W+1H”(何事、谁、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样)组成的,而一般性新闻往往更突出“何事”这一新闻要素。在某种程度上讲,“何事”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新闻要素,其他要素则处于从属地位。解释性报道却恰恰相反,它将“为什么”“怎么样”这些新闻要素置于中心位置,“尽可能扩大读者的视野,从更深更广的范围去解释新闻事实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与条件下发生的,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电视媒体如何做好解释性报道

电视媒介应该依据自身特点来做好解释文章。

1、解释性报道采写前电视记者必做的工作

全面掌握相关的事实材料,在这个基础上解释新闻才会更具有说服力。记者在搜集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下列几点:掌握新闻发生的背景、性质;搜集对新闻事实不同的观点;了解新闻事实发展的前景与结局;到图书馆去查阅相关图书、期刊或网络资料;采访与该报道内容相关的人士;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记者必须对报道涉及的专业知识有透彻地了解,成为报道领域的准专家。否则,记者就很难达到对主体新闻的深刻理解,记者本身都理解不好的事物,也就不要妄想让读者能够理解了。采写解释性报道的记者首先是一个研究人员,他必须深入研究所搜集到的事实材料,弄清楚来龙去脉,不断追究新闻的深层因果关系。研究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记者不能犯某些教师的毛病,“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2、利用画面,眼见为实增强“解释力”

爱森斯坦有一句名言:“画面把我们引向感情,从感情引向思想。”在解释性报道中,我们可以利用镜头来引领受众。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西古县村纪事》中,大量采用了摇镜头,如节目开头一段,西古县村的美景和破旧的房屋,集会场景时镜头从每个人脸上摇过,可以看到每个人对村干部腐败的愤恨、对来帮忙的律师的亲切……这些镜头把村干部、村民、律师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性镜头的运用。在《北京“非典”阻击战》中有这样一组象征性镜头:“非典”袭来时人心的惶恐、消毒时医护人员的小心谨慎、120急救中心的繁忙紧张……尤其是最后患者说:“经历了这一场,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且此时摄像师把镜头推向了窗外,绿树环绕,生机盎然,一派明媚的春光,给人以崭新的希望,镜头的无声语言表现得格外亲切。

还有许多新闻深度报道,因为新闻事实已经成为过去,不能同步跨进新闻人物所涉及的事件与场景,视觉化的表现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根据事件发展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可穿插一些“再现”镜头,这种镜头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扩展人物的心理空间,延伸人物的心理情绪。比如,《逃亡日记》就是事发后对当事人的采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沿着逃亡者的逃亡线路去拍摄,所以节目组根据逃亡者对已发生事件的回述设计了几组具有表现力的心理情绪镜头。例如逃亡者在谈到逃亡途中面临的最大心理恐惧是死亡时,镜头选择了他逃亡途中乘坐的交通工具——火车来再现。镜头对准了细雨飘零中一辆急驶而来的火车,火车鸣叫着朝镜头冲刺而来,由于火车的震动与冲击力,镜头失去平衡晃动着摔向了灰色的天空,镜头解释的张力正好与人物恐惧的心情相吻合。这种解释性报道形成的冲击力又岂是报纸语言符号所能相比的。

3、解释性报道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在什么地方解释

眼见为实,是电视画面的优势。然而,有些时候眼见却未必为实,新闻背后的新闻往往不能亲眼所见。所以,这些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东西才需要解释。

做解释性报道的电视记者,如果对事实的理解不到位,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该解释的地方不解释,不该解释的地方乱解释。这其中,应当恰到好处地把握解释的位置,在需要解释的地方加注背景材料;应当把握住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条件,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应当把握住新闻事实的本质与深层意义,将一系列事实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揭示新闻意义。

(2)让事实说话,用事实解释事实

解释性报道在阐释新闻事实的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时,应该主要采用让事实说话的方式,要用事实来解释新闻事实。做解释性报道的电视记者,不仅要有事实的收集整理能力,还应有事件画面的构建能力,绝对不能把解释性报道写成主观性很强的新闻评论或政论。从本质而言,解释性报道仍然属于新闻报道范畴,而不是新闻评论的范畴。因事实材料不够,转而依靠记者的主观论断加以阐释,这是对解释性报道的误操作。

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事实主要包括:(1)历史性事实: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2)现实性事实: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实环境。(3)数据性事实:统计数据和材料。(4)知识性事实:用来解释专业术语的事实。(5)意见性事实:专家权威的意见,新闻人物或新闻中有关人物的议论。

(3)用通俗的语言完成对新闻的解释

需要解释的新闻大多是普通读者比较陌生的领域,记者在做解释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化复杂深奥为简明易懂,而不要试图使用专业术语和行话解释。解释性报道也是新闻,要把报道写成能让普通读者始终感兴趣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中了解意义,增长学问,更新认识。

参考文献

①[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211

②《美国报人马克·埃思里奇的观点》,《新闻大学》,1985(9)

③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

上一篇:如何提升经济类节目的传播效果 下一篇:人物通讯采写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