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4 11:41:0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加味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配合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甲钴胺片。对照组单纯以卡马西平片加甲钴胺片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结合疗法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系指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烈疼痛,又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经观察取得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就诊患者,无该病治疗史。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病程0.5~18个月,平均(4.2±2.3)月,VAS评分(6.8±0.9)。对照组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病程最短0.5月,最长19月,平均(4.4±3.1)月,VAS评分(6.6±1.1)。上述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疼痛程度及病程构成比经统计学检验(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

符合《神经病学》(第四版)中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经CT、 MRI及其他相关辅检,排除颅内肿瘤、炎症、外伤等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①中药,方用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化裁,处方:僵蚕10 g,白附子10 g,全虫10 g(研末冲服),白芍30 g,甘草10 g,葛根30 g,地龙10 g,川芎15 g,白芷15 g,柴胡10 g,黄芩15 g,法夏10 g,钩藤15 g,苡仁30 g,泽泻20 g,水煎服,150 ml,3~4次/d,1剂/d,4周为一疗程。②西药治疗,卡马西平片,0.1,3~4次/d,甲钴胺片0.5 mg,3次/d,与中药治疗同时进行,疗程4周。本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案,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对照组:治疗方案同上述西药治疗,疗程4周。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2.2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各测评一次,采用VAS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为中度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9分为重度疼痛,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10分为剧痛。疗程结束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2.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减轻约2/3。有效:疼痛减轻约1/3。无效:疼痛未减轻或有加重倾向。

3 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②纯西药治疗组25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0 %。两组疗效经计数资料卡方统计(χ2=4.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对该类患者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活检时发现神经节区细胞消失、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突变细或消失;或发现部分患者颅后窝小的异常血管团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延髓外侧面,手术可治愈。我科在卡马西平常规用量(0.3~0.4 g/d)加甲钴胺片联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缓急止痛的疗法,经临床对照观察,疗效显著。

本病属中医“头痛”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其病因病机乃因风邪入中头面经络,和体内痰浊互结,日久痹阻络脉,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而致此病发生,所以法当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缓急止痛。牵正散为祛风通络之名方,《成方便读》: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经临床观察,单用本方,其力偏弱,结合头痛“六经辩证”之义,故加用白芷、川芎、柴胡、葛根、钩藤等药,使药达病所,以增其止痛之功效,但上述诸药均药性辛燥,易化火动风,耗气动血,伤及肝脾,故加芍药、甘草以制其辛燥之性,且芍药甘草汤本有缓急止痛、调和肝脾之功。同时方中佐黄芩、地龙以清热凉血通络,并伍以健脾利湿之法半夏、薏苡仁、泽泻等药,共奏风痰去而气血通、经络畅而肝脾和之功效。经临床使用观察,确有其显著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81.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98-203.

上一篇:益赛普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初期疗效观察 下一篇: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