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现场

时间:2022-09-04 10:14:04

新媒体背景下的当代文学现场

摘 要:网络、数字电视、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这些构成了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传播方式。技术变革与进步的年代,再谈当代文学必然不能规避以上媒介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代文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当代文学应该怎样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获得更多的发展元素?本文主要以网络类的新媒体为例谈论以上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当代文学;背景;影响

从1997年红得发紫的网络爱情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众多新崛起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眼球,榕树下、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创建并且成为很多读者关注的对象。

2012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率先公布了“网络作家富豪榜”。其中,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和天蚕土豆以3300万元、2100万元、1800万元的收入夺得前三。虽然与传统作家相比处于劣势,但如此高的收入还是令很多人咋舌。

这一切正应了痞子蔡曾经对于网络文学的那句评价:像村野玩童光着脚的奔跑。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文学的那份优雅和姿态,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现在要谈论起当代文学,网络这一新媒体媒介已是不能规避的。

一、新媒体概念浅析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1967年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次用到新媒体一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对新媒体下过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其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教授将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众多专家学者教授对新媒体的概念展开论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书面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匡文波教授在《新媒体概念辨析》的论文中对新媒体的分类详细梳理出了三大类:网络类、数字广播电视类、移动类手机媒体。

二、网络类新媒体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本文借鉴了匡文波教授的分类方法,主要论述网络类新媒体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网络类新媒体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各种网站(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等、网络论坛。

网络类新媒体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双刃剑:既冲击了传统文学又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新元素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不再拘泥于纸张之上,不再简单的依赖于出版商的出版,固有的传统文学格局被打破。众多的网络、网络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庞大的作品数量、众多的和大批的粉丝拥护者,使得文学的发展不再遵循原有的套路。传统文学受到冲击不假,但更重要的是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活力和新的元素。

(二)催化剂:当代文坛“三分天下”格局形成

网络类新媒体的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学的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图书出版的期刊传播,文学网站的作品上传、各大门户比如新浪、网易等的读书版块,豆瓣网站的读书评论和分享,这一切使得阅读的方式使得当代文坛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是以出版营销为主的图书市场文学;二是以学术期刊等为主的传统文学;三是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文学。

(三)消解生成器:当代文学要素关系多极化发展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文学的发展不再走着原有的路,文学惯例被打破,生产机制重新整合,观念重新调整,在技术大发展的新起点,当代文学在一次次的裂变中打破原有的内在关系的平衡,文学走向多极化的发展道路。

(四)技术的艺术化:过剩的文学

网络类媒体的出现,写作不再成为触不可及的事情。文学的门槛降低,文学作品内容五花八门。艺术的审美价值已经被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所取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开始淡出视野。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以“技术的艺术性”操作替代了“艺术的技术化”生产,当代文坛,“过剩的文学”与“稀缺的文学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互为所用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使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受到挑战。即便如此,我们需要有的态度并也不是完全抛弃新媒体,“穿越”回手写、印刷的年代,而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取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文学所用。鉴于对当代文学未来的发展考虑,以下两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即网络类新媒体要加强创作的责任感和写作的担当感;必须处理好文学的市场化与文学性的关系。

四、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绝不亚于纸张的发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如果得以最大程度的优选利用,那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技术的进步应该成为文学革新的机遇,五千多年日积月累的文学传统、审美价值观念再加上网络、数字设备、移动设备等新媒体的技术前端优势,当代文学的发展必将引人瞩目。

参考文献:

[1]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科学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3页。

[2]黄升民、虢亚冰、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3]欧阳友权《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文艺报,2009年10月15日,第002版。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5]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黄升民、虢亚冰、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8]欧阳友权.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J].文艺报.2009年10月15日002版.

[9]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J].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10]张玉能、张弓.大众媒介与话语生产和文学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吴文召(1987~),山东东营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上一篇:寻找轻松高效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幼儿美术教育中剪纸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