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时间:2022-09-04 07:47:08

浅析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与人们生活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及转变。目前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迅速扩大,逐渐成为通信网中不可缺少的通信方式之一。

【关键字】移动通信、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要求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各种所需要知识和信息,移动通信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作为通信主流的移动通信,其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带动着社会的进步。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跳跃式大发展,从第一代的(1G)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如NMT和AMPS,NMT于1981年投入运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 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移动通信的种类按工作场合和使用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一) 集群移动通信,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二) 蜂房移动通信,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三) 卫星移动通信。利用卫星转发信号也可实现移动通信对于车载移动通信可采用赤道固定卫星,而对手持终端,采用中低轨道的多颗星座卫星较为有利。(四) 无绳电话。对于室内外慢速移动的手持终端的通信,则采用小功率、通信距离近的、轻便的无绳电话机。

三、移动通信发展的特点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较为显著几方面的特点,下面来做详细的阐述:

1.网络代替传统的电路交换。

在网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数据业务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迫使传统的电路交换不得不向网络方向转化,而此时的网路,是以IP为基础的,所以IP协议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主要的通信协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2.逐渐宽带化。

光纤传输、网络节点等多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宽带网络在全球的盛行,使得移动通信呈现出明显的宽带化趋势。无线宽带化提高了通信传输的速度和效率,成为移动通信将要演化的目标和方向。

3.多样化、综合化的网络。

在未来信息网的结构模式中,核心网可能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模式,有了这种新型的模式,同时传输多种信息业务的构思将有可能实现,而且是在网络的宽带实践运行中实现。目前的网络逐渐开放,甚至开放到全世界,以一种综合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将可能使电信网络和当代计算机网络相互融合并一起使用。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以后的网络中,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接入形式、接入设备也不是不可能的。

4.信息逐渐个人化、私人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开放,个人的信息逐渐变得透明化、公开化,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安全了。所以用户们迫切需要信息的个人化以此来保障安全,这促使了信息业的深入发展,是中坚力量。而要实现信息的私人化和个人化,其主要手段和方法将很大可能会是移动IP。

5.以实际应用为主。

就目前的移动通信状况来说,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将会以实际应用的开发研究为主,贴近实际生活,这将取代单纯的网络虚拟技术的竞争。移动通信经营商会借助网络的帮助,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来得出市场需求,然后以此来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研发并不断更新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移动通信的实现

同有线接入系统一样,无线接入系统经历了由窄带到宽带,由面向话音业务到面向数据、多媒体业务的转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宽带接入是未来几年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主要是3G的各种接入技术方式:W-CDMA、CDMA2000、TD-SCDMA,而随着WiMax技术的成熟发展,城域宽带无线接入也是3G网络的补充和发展。随着WiFi技术逐渐克服和完善安全性、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将会逐步普及。

1.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

在互联网城域主干网络架设齐全的情况下,无线局域网所提供的“一点对多点接入”、“点对点中继”等工作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替代有线的高效高速的解决方案,其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的优势,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互联网入户解决方式。

2.WiMax技术

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意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其无线信号传输距离达到50KM,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作为一种无线城域网技术,它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DSL等有线接入方式的无线扩展,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WiMax可为50KM线性区域内提供服务,用户无需线缆即可与基站建立宽带连接。WiMax将能给用户提供真正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甚至是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将很大程度上摆脱无线局域网的“热点”的约束,从而实现更自由的移动网络服务。而且,一旦手机芯片也内置WiMax技术的话,将能实现高速的移动通信服务,比如语音、视频、宽带电话。这么看来,WiMax至少实现了2C的融合。 WLAN是连接孤岛的理想选择,而WiMax和3G则更适用于远程无线“覆盖范围”。与此同时,WiMax和3G由于其与众不同的出色平台还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WiMax最适合于计算平台,如笔记本电脑。而3G则是诸如PDA和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理想选择。

3.McWill技术

McWill作为SCDMA的衍生产品,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定位于固定无线宽带技术,新近推出的R5版本产品在技术性能上类似于WiMax对应产品。

五、移动通信的应用

1.卫星移动通信

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出现后,很多通信服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的需求。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问世就是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而扩展和延伸的,它采用卫星通信的多址传输特点,为所有移动用户提供了范围广、跨度大、距离长的灵活快速的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的出现,使得那些处于偏远地区、受灾区的人们以及在海岛海洋上行驶的船只飞机等在通信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方便他们的通信。

2.无线呼叫业务的出现

无线呼叫业务分为个人业务和公共业务两种,公共业务包括天气预报提醒、国内外新闻、股票、理财等等。如今,无线呼叫业务正朝着文字化、自动化、高速化、多用途等各个方向全面发展。

3.3G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3G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普及,只在移动办公和电子商务方面少量应用,导致这种快捷系统无法大范围地在我国运行的原因是我国的无线通信带宽达不到要求。不过,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3G网络在我国全面运营指日可待,我国也将步入无线移动办公和电子商务的新时代。

六、网络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移动通信网建设应坚持规模发展的原则,采用全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避免后期基站大量搬迁。

2.根据业务预测和分阶段用户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网络建设规模。

3.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要保证高起点,网络开通时能保证一定程度的覆盖率。

4.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建设是个循环过程,应通过不断的“规划-建设-优化-再规划建设”过程,使网络不断完善。

5.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如:宏蜂窝基站、微蜂窝基站、直放站、光纤拉远站、室内分布系统和泄漏电缆等),加强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质量。

6.充分考虑业务推广、技术演进及网络远期发展,便于扩容升级,满足远期业务需求。

7.覆盖型基站按实际话务量预测来配置信道,避免容量的浪费。

8.有效结合室外宏蜂窝覆盖和室内分布系统两种方式,达到室内覆盖的完善。

另外,规划中移动通信网络的使用范围包括各大电信运营商,由于各个运营商在业务上具有冲突性、重复性,电信运营机制、政策的变化,使得无线资源和移动通信设施的实际占用存在变化,所以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可根据电信新格局进行调整。

七、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 分组化的网络业务数据

在移动通信极少迅速发展的今天,数据通信也得到了相应的前进发展,无线数据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们对于信息数据的获取需求标准也在日益提升,因此,无线数据通信的发展势在必行。在原有的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支持下,无线数据将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发展。

2.高频段的利用和选择

移动通信技术的频段经过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在现如今的3G系统中,高频段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无线电频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频谱在其资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而用户群的数量又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矛盾。所以,对高频段技术的开发利用已不可避免,成为了移动通信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无线频率的利用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八、结束语

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移动通信,对手机等移动设备产生了很大的依赖,这些设备不仅丰富了我们日常的娱乐需要,更是用来沟通的重要方式。移动通信不仅对个人,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也给移动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峻峰.关于我国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

[2] 张怡.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3] 鲍航.无限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咸宁学院学报;2012,(6).

[4]李筱林.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8-201.

上一篇: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下一篇:浅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的检定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