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115例临床诊疗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04 06:29:58

流行性出血热115例临床诊疗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5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中予以抗病毒药物,并进行综合治疗和对症治疗。结果:115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60例,显效38例,有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3%。结论: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早期就进行诊治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率。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75-01

流行性出血热又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一种流行性疾病[1],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出血、发热、休克和肾功能损害等。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男68例,女47例,年龄16~57岁,平均(35.2±10.5)岁,其中轻症18例,中症54例,重症38例,危重症5例。

1.2 临床诊断 第一,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发热、畏寒症状,在发病1~2d体温就可能达到39~40℃;第二,表现出腰痛、严重头痛、浑身酸痛的症状,体温下降后此类症状不会因此而减轻,甚至加重,与其他热性病不同。第三,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嗜睡、谵语等症状。

1.3 实验室相关检查 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115例患者中有97例血小板数低于正常值,71例患者血白细胞数大于正常值;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为“+”有3例,“++”41例,“+++”59例,“++++”6例,还有12例患者出现血尿症状。肝肾功能检查显示95例患者肾功能异常,74例肝功能异常。B超和胸片检查显示其中101例出现肾脏水肿,53例脾肿大,82例肝肿大,25例腹腔积水和肺部水肿。所有患者在住院后2天进行血清样本检查,28例患者检测出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发热初期静脉滴注800mg/d连续治疗至发病1周;对于休克期患者进行纠酸、扩容抗休克治疗,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对血较低者积极应用白蛋白减轻渗出维持血压;对高血容量综合征患者采用血透,多尿期患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输液量,使多尿期缩短,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

1.5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尿量、各项检测指标等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体温、尿量、各项检测指标等有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渐渐消失,体温、尿量、各项检测指标等有所改善,但仍然严重。无效:临床症状、体温、尿量等无变化或加重[2]。

2 结果

除2例治疗延误无效外,其余113例病情均有明显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98.3%,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当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内脏器官内存活,进行大量繁殖,使内脏器官受损,同时还会破坏毛细血管,促使凝血系统释放大量的炎性趋化因子[3],造成血压下降、休克、无尿等症状,对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特别是肝脏、肾脏等器官损失最严重。

从本研究中11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本病在中青年男性、野外作业者、旅游爱好者等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第二,此类疾病季节特征不明显,四季都有发生,而且发病症状不明显,临床上很容易发生误诊。第三,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性最大。根据这些特点可以为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对休克期患者进行了扩容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等各项生命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为98.3%,疗效非常显著。

综上所述,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早期就进行诊治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率。同时社会各阶层应积极参与灭鼠活动,使其得到更好地控制,为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茂松.50例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12(3):81-82.

[2] 董九炎.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0,18(3):123-124.

[3] 顾立志.流行性出血热70例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28-329.

上一篇:产后访视对纯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静脉输液非正常拔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