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9-04 05:26: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个人主动接受并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同时也需要学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适当性干预。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所起的作用日趋显著,得到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然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未得到增强,就此分析其现状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自主性;引导式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07―02

何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主体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由此制定相应计划及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及人-职匹配。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彻在大学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指明方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为将来职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花都区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调查的资料了解到,却在民办高校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丰富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却并未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关注及重视,本文将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产生的原因

1.1客观原因

(1)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历程短。

职业生涯规划最初起源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并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新兴事物传入中国,其普及程度不高,且中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关职业生涯的研究和实践仍很欠缺。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求》的通知,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该通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上了日程,系统化、现代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在高校落实。自2008年至今,其发展历程较短。笔者根据对花都区三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在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引进和就业指导中心机构成立也是近年来才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教学模式多以理论课程为主。

(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资源未能尽其用。

为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较好开展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如购买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建立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团体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等,然而根据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资源利用效果并不显著,学校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源并不为学生所周知,67.65%的学生未运用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仅有32.35%的学生用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其中60.87%的学生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学校有此系统,826%的学生是因为学校测评系统繁琐、难以操作。此外,学生主要通过课程理论讲授的方式被动地了解和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据调查结果得知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最需获得指导与帮助,其中职业能力倾向测评占60.48%;就业信息定期分析占52.1%;相关社会实践平台占45.21%,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占34.75%。由上述数据可得知,职业能力倾向测评、就业信息定期分析及相关社会实践平台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学校对其已配置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资源宣传力度不够,资源未得到广泛利用等因素,引致学校资源与学生需求方面没有较紧密的联系起来。

1.2主观原因

(1)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

从学生方面出发,大学生对于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处于模糊和朦胧的状态,未能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短。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能在中学教育中普及,普遍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据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花都区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现在专业是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的仅占33.83%;因就业前景好的占19.16%;因家长或老师推荐的占16.77%;因高考成绩所限或学校调剂的占24.85%。由以上数据可得知,66.17%的学生并不是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选取专业的,更是未能在选择自身专业提前设计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二是认识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少。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发展历程短,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社会环境的熏陶,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探索研究中,理论尚未完全形成。

从学校方面出发,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对花都区民办高校走访调查得知,部分高校并未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校与学生彼此之间发展的作用。片面注重招生以及大学生临毕业时的“就业培训”,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混淆一谈,并未全面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2)缺乏主观能动性,依赖性较强。

由于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往往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普遍仍未能唤醒意识并付之于行动或实践。大学生仅在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下吸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处于似懂非懂对状态,并没有结合探索自身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付诸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父母过于宠溺孩子,包办孩一切的教育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目标缺失,也是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学学习阶段,学生以考上理想大学作为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动力。然而在大学生活中,安逸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之迷失了方向,养成懒惰散漫的学习态度。

(3)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

职业生涯规划与时俱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与社会发展、自我改变和自我认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其目标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然而学生由于年级的递增以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特征与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实现过程漫长、成效慢相悖,使学生难以坚持执行已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持之以恒是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起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2解决方案

2.1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能引导学校、学生进行正确的抉择,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需要有大环境的熏陶,如通过媒体宣传、大型活动宣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吸收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其次,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应有比较深刻地认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应持有“任务式”的态度,在对学生传授引导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的意识,并积极推进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教学质量及其成果。从学生方面出发,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第一步,能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潮流发展的主力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应联系自身接受并认可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2.2加快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除受到自我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和遗传素质的影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为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加快建设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快组建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组织老师外出交流学习,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供教师队伍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强教学时间的连贯性,不同年级实现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在大一阶段,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有大体的了解,懂得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大二阶段,应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验证。根据大一阶段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社会活动的检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所制定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并进行修改、完善。在大三阶段,应培养自身发展所需的技能,考取相关证书,进行相关能力的拓展。在大四阶段,应着重学习就业面试的技巧,获取实践平台,为实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迈出关键的第一步。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对自身大学生活及未来职业生活做出有效的规划。

2.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是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之一,能为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加大现有职业生涯规划资源的宣传力度,扩宽影响力。通过学校各组织工作的相互配合,将职业生涯规划资源信息传递给学生,如通过辅导员信息传递、宣传栏海报粘贴等。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发展规划部门应将部门职能透明化,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部门工作的了解,根据自身需求寻求帮助。二是民办高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实训活动调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同时,民办高校可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例如通过“展翅计划”、校企实践基地,使学生将个人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职业信息,更好地进行人-职匹配,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学校可通过学生社团平台,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通过参加活动,能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进一步的了解,调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需要学校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学生应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学生还应善用学校资源,运用学校现有课程知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及网上搜索职业信息,进行初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再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结合社会实践修订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9.

[2]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许溪沙,王若光,张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生涯教育探讨[C].创新沈阳文集,20090827.

[4]王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案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0501.

[5]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23.

[6]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学,2005,20(8182):729730.

上一篇: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思考 下一篇:高速公路项目投资效益可拓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