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思考

时间:2022-03-20 12:44:33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思考

摘要:主要介绍了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特征。通过对街区街道格局、空间肌理、环境及建筑特色的分析,展示了近代时期典型城市街道的特征,并提出了对该历史街区保护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民大街;时期;历史街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94―02

0引言

2014年4月长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批复文件,要求对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按照规划严格保护。新民大街保护街区集中了大量“满洲式”风格的建筑,主要由时期的遗留建筑所形成。同时新民大街规划也反映近代长春日占时期城市整体规划的一些典型特征,清晰、真实地保有当时的历史环境的整体面貌。新民大街空间布局完整、历史建筑风格统一、使用工程延续良好,在我国城市现存历史街区中独具特色,在长春及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1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街区主要历史建筑包括军事部、国务院、经济部、交通部、司法部、综合法衙、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解放纪念碑等。同时,新民大街对长春城市总体风貌的形成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它两侧分布的官厅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东西方融合的现代设计风格,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特殊而独具特色的一页。

2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特征分析

2.1宜人的街道尺度

长春既是洲国国都,又是满族皇族复辟的据点,受两种势力的影响,新民大街的道路布局呈现中西结合的特点。街区内形成以中国传统都城的棋盘式方格路网结合西方放射状道路加圆广场的街道格局,文化广场和新民广场(原顺天广场)构成街区的端景和视觉汇聚点。新民大街作为长春当时最宽的马路,新京的轴线道路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道路中央设置了一条16米宽的散步道,道路断面形式独具魅力。新民大街两侧庭院内的建筑在街道界面中后退,让位于围墙和树木,建筑隐藏在树丛后面成为沿街背景,造就了新民大街宜人的街道尺度。

2.2独特的空间肌理

由于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时期的行政中心,建筑性质为政府办公建筑,行政办公建筑建成了威严、整齐、壮观、功能分区严格的外部形态。建筑的使用性质决定了街区的空间肌理,街区内的街阔形态以长方形为主,每个街阔内开放空间包围建筑,建筑是视觉的焦点,这与大多数历史街区通过建筑围合出封闭的公共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更具开放性。

2.3高度离散型的街道空间形态

街道中建筑的体量与尺度是决定街道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的分析中将街道宽度(D)与建筑物(H)的比例作为评价街道空间的量化指标。根据美学原则,街道空间比例在D/H=I~3区间时空间形态匀称;当D/H3时,街道空间趋向离散。新民大街为追求宏大的气势,形成足够的街道空间,街道两侧的建筑远离道路布置,东侧建筑距道路60~65m,西侧建筑距道路40~45m。街道两侧建筑红线的宽165~180m,远高于F・吉伯德提出的宏大城市空间尺度极限。街道两侧的近代建筑为3~5层,檐高约为16~22m,街道建筑构成的空间比例为D/H=8~10。街道空间形态呈高度离散、开敞型。

2.4突出的街道整体性

伊利尔・沙里宁在分析植物生长规律时指出,生命物质的每一部分都具有自身的表现特征和相互协凋的特点。城市街道也和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它的生气体现在空间的有机秩序原则之中。街道空间环境的有机秩序主要表现为街道体型的有序性、连续性以及街道空间序列的构成。

新民大街空间的整体性,是街道轴线与建筑物综合集成的结果。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有围墙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每一空间以相似的风格和体量形成关联的实体,且具有统一的尺度感。街道中近代建筑的中央局部高起的塔楼与屋顶的形象构成街道轮廓线的韵律特征,起伏变化的屋顶曲线增加了天际线的柔和与富有弹性的魅力。使街道、建筑与围墙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严整有序。

2.5明显的街道方向性

街道空间应具有易于识别的方向性,有助于通过街道把整个城市联系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提供最简捷的认识城市方位与特定场所的工具。新民大街的方――文化广场、新民广场和南湖公园。现在的地质宫成为街道北端的对景,南湖公园以松柏为主的园林成为伪皇宫的对景,这均为新民大街提供了很好的视觉焦点,突出了新民大街的南北向。

2.6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

街道绿化突出点、线、面的结合。点是建筑院墙内的树木,线是道路中央分车带行道树,面则是建在地势低洼地段的朝阳公园和南端的南湖公园。这些绿色的点、线、面构成城市的多层次绿化系统。

宫廷园林、朝阳公园、南湖公园三处公园、街巷绿化及新民大街两侧庭院绿化构成街区多层级的绿化体系。街区内植被品种丰富,绿化较好,整体形象绿林如海、美观朗润。街区内大量的古树名木,为街区的历史风貌增添了色彩。

2.7建筑特征分析

洲国时期的“兴亚式建筑”、建国后期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近现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并置一处,显示出整个街区的历史价值,特别是时期的建筑与相对简单的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

新民大街的近代建筑型体构成采用的是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图手法,力求体现政府对称式布局,且体形富于变化,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感,舍弃了现代板式建筑的布局形式。建筑的体量控制在三、四层的高度.中央高起一座塔楼或高起一层并在顶部建有东方式的屋顶,形成丰富的建筑外形轮廓线。同时为强调屋顶的构图中心作用,每座建筑都有明确的中心。

3保护思考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小街阔为主,适宜发展步行交通和院落经济。充分保护、延续历史空间肌理有助于创造特色空间。保护以新民大街为轴线,向南纵向延伸的中轴对称式的空间格局,保护街区内棋盘式方格路网结合西方放射状道路加圆广场的路网格局。对于新开发的地块,要求延续街区空间肌理,避免大尺度的商业建筑对传统肌理造成破坏。以现有的空间肌理为基础,将与旅游相关的动态功能设在区域外部,以文化展览为主的相对静态功能设在区域内部。严格控制本街区沿街建筑的体量及高度,保证人行空间与两侧建筑之间的协调比例关系。

4结论

新民大街曾是洲国时期的政治中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警示教育意义。新民大街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思想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结合的典型。新民大街是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街区还延续了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典型建筑,对研究长春城市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新民大街对长春“舒朗、大气、通透”的城市总体风貌形成,起到导向作用,强化了长春从建设之初即在全国城市规划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C].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5).

[2]刘敏.日占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研究――兼论日本建筑师的设计理念[D].天津:天津大学,2002.

[3]王春晖,董芳.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以长春市新民大街为例[J].河南科技,2010,(11).

上一篇:供应商往来账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