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癸卯学制”看中国近代教育观念的转型

时间:2022-09-04 04:42:44

从“癸卯学制”看中国近代教育观念的转型

【摘要】“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产生于晚清以来各阶层对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将观念层面的新思想制度化,从不同层面体现出了传统教育观念的逐步瓦解和近代教育观念的确立。

【关键词】癸卯学制近代教育观念转型

晚清以来,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人们对教育的价值与道路进行了新的选择选择,新的教育价值取向逐渐开始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这种转型是近代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前提。“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它从制度层面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同时也把晚清以来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新的教育观念制度化,是晚清以来教育观念转型的系统总结。本文从三个个层面对“癸卯学制”中近代教育观念的转型进行探讨。

一、教育价值观念:突破教育只重政治功能的局限,强调其经济和社会功能

“癸卯学制”的办学总方针是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突破,即在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同时,强调“练其艺能”,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视教育为安邦治国的基本策略。孔子最早提出了“庶”、“富”、“教”,主张以教治国,认为教育比政治和法律更能达到治理国家的效果。《学记》中也写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基本和重要的特点,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在《厘定学堂章程折》,张之洞认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癸卯学制《学务纲要》也明确指出:“此次遵旨修改各学堂章程,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中学”是立身立国之本,即“孔孟正统之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张之洞认为“西政、西艺、西史为西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 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 西艺也”。应该“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种精神在各学堂章程中也有所体现。

作为癸卯学制的基本办学纲领,“中体西用”观集中体现了“癸卯学制”设计者的意图,是对近代以来面对“中学”与“西学”的价值选择的认识,试图将“西学”纳入到“正统”教育中来,虽仍以“忠孝为本”,但事实上这一观念已经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

二、人才观念:突破“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重视普及的国民教育

“癸卯学制”的学制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单一培养目标,开始重视普及的国民教育,重视德艺双修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这是对传统人才观的重大突破。

孔子最早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传统教育观念是重道轻艺,重义轻利,以伦理道德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聪明坚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表现出儒家德才兼备而以德为首的人才观。“癸卯学制”的学制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单一培养目标,普通教育各级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普及教育的观念和对国民基础教育的关注。新学制基本构建了从蒙养院、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到通儒院的不同梯级和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干的教育体系。《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盖深知立国之本全在于此。”而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设计也充分表现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个体系,充分体现出从传统的重道轻艺,重义轻利人才观念向培养德艺双修的人才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普及教育的重视,表现出更加重视各科人才教育的近代教育观念。

三、知识观念:突破传统教育儒学一统天下的的局面,转向实用技艺之学

“癸卯学制”体现的知识观,突破了传统教育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传统的儒学转向实用技艺之学。虽是在“中体西用”的观念下,“中学”在各级学科课程中仍占有很大比例,但事实上“西学”纳入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各阶层普遍的认识。

儒家经典是封建各级教育的主要内容,“读经做官”的模式也始终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以崇儒为中心的文教政策起,历代封建统治者均采取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于儒学的文教政策,科学技术方面从未得到官学教育的重视。“癸卯学制”在普通教育从蒙养院到大学堂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大量的西学科目和传统的中学科目。普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小学堂课程除有传统科目修经、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等,提出“皆有谋生之计虑”;中学学生能“从事于各项实业”、“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课程兼有外国语、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高等学堂“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目标;通儒院则“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科目设置更加趋于专业化。各级师范教育与各类实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各级师资力量和各种不同专业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新学制在课程设置上,开始与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相联系,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等实用技术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被系统的纳入新学制的课程体系。客观上,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早日走出封闭的状态,重新构建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知识观。

“癸卯学制”是东西文化的的交融与冲突中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现代因素的学制,伴随着教育观念转型而来的是教学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癸卯学制下的教师角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和学校管理等方面也逐步转型完善,它总结了清末以来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使国人现代教育观念逐渐明确。开启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上一篇:基于3P的中小企业HRM模式研究 下一篇:PRETCO―B听力部分的答题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