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方正气自华

时间:2022-09-04 02:30:19

王荣华的白发很多,在同龄人别明显,但他不以为意:“一个人活在世上,谁也不知道生命会在哪天结束,只要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事,就不枉来一趟。”

有此感悟,源于2004年他和死神的一次较量。

2004年11月5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手术室。

“来尿了。”医生一声轻喊,王荣华从深深的黑暗中苏醒过来,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传来,尿管中尿液滴进袋子。

大家松了口气,这意味着新的肾脏开始发挥作用。

此时,换肾手术已近尾声。

“一定要挺过来。”虚弱无力的王荣华在氧器罩里深吸了口气。

半年后。

王荣华一身正装,走进灰色的办公楼。作为重庆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的一名处级干部,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

“气力用了气力在,哪怕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事情做好”

日头刚跳出地平线,农田瓦舍沐浴在朝阳之中。

在山洼间,一名年轻人用力蹬踩自行车,飞驰在小道上。

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两眼却闪烁精光。

作为涪陵财贸学校发展的第一名学生党员,1985年7月,品学兼优的王荣华被分配到当时的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因为人手有限,王荣华承担了干部统计、工资调整、干部考察等工作。

在山路上颠簸一天,王荣华把考察材料仔细核查了一遍,猛喝了一碗水。

这样的苦和累,王荣华从小就见惯了。

山的另一边就是王荣华的故乡渗坝乡。父母都是农民,家中五个孩子,王荣华排行老大。为供他读书,弟妹不得不终止学业。因此,王荣华读书做事格外用心。

进入县委组织部后,他更是无比珍惜这份工作。因宿舍紧邻组织部长的办公室,部长办公室常常亮到深夜的灯,深深感染着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组织部的工作是很苦的,组工干部更要甘为别人当梯子,你愿意长期在这里干吗?”一次,组织部长拍着这个年轻人的肩问。

“吃苦我不怕,我就是个农民的儿子。当梯子我愿意,能到这里工作,我很感恩。”王荣华咬紧嘴唇,“气力用了气力在,哪怕不吃饭不睡觉都要把事情做好。”

凭借这股劲,几年时间,王荣华靠一辆自行车跑遍全县的每个乡镇。实干的精神和出色的工作也让这个年轻的身影进入了组织的视野,王荣华很快成长为黔江地委(1988年,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辖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等五县)组织部干部科的副科长、科长。

1994年,王荣华刚过而立之年,命运再次垂青这个勤奋的年轻人——他被选拔为黔江地委组织部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后又升任常务副部长。

2000年,重庆市委组织部急需一名了解黔江地区干部情况的同志,王荣华是最佳人选,但组织找他谈话时有言在先:“目前领导职数已经配齐,你来只能是非领导职务,但是工作十分需要你!”

王荣华毫不犹豫:“有没有职位不重要,只要工作用得上我,我就来!”

在王荣华的字典里,永远是工作第一,个人第二,在此后的13年中,这个排序从来不曾动摇。

“我是一名组工干部,在一天,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哪怕是小事”

2011年12月2日深夜,城口县城夜色如墨。

“哇!”王荣华胃部一阵翻滚,他冲向厕所。

他用手紧紧按住腹部,一阵阵疼痛传来,背心已汗湿一大片。

因深夜突患重感冒,王荣华身体出现术后排异反应,上吐下泄、高烧不退。

窗外,寒风呼啸,王荣华头晕目眩躺回床上。

天刚亮,王荣华吃力地推开门,对随行的同事说:“我上午去趟医院,下午行程不变。”

随行的同事看到王荣华苍白的脸,吓了一跳:“要不先回家吧?档案工作可早可晚,不急这一时。”

“不行,干部档案工作事关干部的前途命运,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做完了再走。”王荣华吃力地摆摆手。

下午1点,城口县委办公楼前的空地上,黑色的小轿车马达轰鸣。

在此前的十几个小时里,王荣华粒米未进。他拉门上车,手一挥:“去开县。”

王荣华靠在座椅后,窗外景物向后飞驰,他的思绪也回到十年前。那时,王荣华在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工作,在填写一名县委书记的《干部任免审批表》时遭遇难题——档案中没有准确的任职时间记录,本来只需要花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王荣华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查找依据。

多年来从事干部工作,王荣华深知档案的重要,而有的基层单位在形成干部档案材料时极不规范,档案管理更是大多数人不愿染指的“麻烦事”,王荣华却主动提出从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

“你是个‘组装人’,经常跑区县不方便。”妻子忧心忡忡。

“你要注意身体,哪里还需要跑前跑后,跑腿的事可以让年轻同志干。”部领导也经常劝他。

王荣华总是摆摆手:“我是一名组工干部,在一天,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哪怕是小事。”

就这样,两年时间,王荣华跑遍所有区县党委组织部和市级多数管档部门、300多个单位,一年中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在路上奔波。

在听取1200多人意见、6次书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26次修改,《加强全市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意见》出台。这是重庆直辖以来干部档案工作的第一份文件。

为做好这些“小事”,王荣华可谓用心良苦。从2005年开始,身体仍未痊愈的王荣华,整理完成了15万余字的重庆市优秀选调生文集《闪光的青春》,10万余字的第四批干部文集《情系雪域高原》,起草干部档案工作文件、验收意见等各类材料60余万字……

2010年,王荣华主动承担组织了直辖以来范围最广、职位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公选,涉及27个区县、245个领导职位,在高烧39.5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保证了公选顺利进行。

其实,在手术后回到办公室的第一天,部领导就对他说:“荣华,你要保重身体,多注意休息。”

王荣华淡淡一笑,在心里提醒自己:“我还是一名组工战士!”

“生命的长度我不能掌控,但生命的厚度我还可以追求”

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山林间氤氲着雾气。

刚初中毕业的李夏挽着篮子,钻进豇豆地里。

不一会,篮子就装满了,而李夏的脸上却满是忧伤。一周前,妈妈带着她前往广东打工,就在出发前,被姐姐拦了下来。

几年前,因父亲患上肝癌,姐姐为了给父亲治病早就辍学打工。眼见着自己也要离开校园,李夏十分伤心。

就在李夏暗自垂泪时,弯曲的山路上走来三人。

为首一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他正是王荣华。当时,他和市委组织部两位同事一起,到开县满月乡的一个贫困村调研。“你们家的困难我们知道了,你有什么想法?”看着这个裤子全被露水湿透的孩子,王荣华心头一酸。

“我想读书……”泪珠从李夏脸上滚落。

从不轻弹泪水的王荣华,眼圈唰地红了,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无论如何都要帮她一把。”经王荣华等人多方协调,李夏重新回到校园。

在王荣华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说,“他待人宽和”。

对别人宽,王荣华对自己却很严。

熟悉王荣华的人都知道,在他笔记本的首页,就贴着《重庆市委组织部“八不准”纪律要求》。在王荣华心里,这字字句句,都是绝不可逾越的红线,近年来,他17次拒绝各种送礼行为,累计金额近万元。

“生命的长度我不能掌控,但生命的厚度我还可以追求。”王荣华经常提醒自己,“我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组工干部,一路走来,组织上培养了我,人民群众养育了我,现在吃穿住行都不愁,除了感恩,不应该有任何非分之想。”望着远处绵延无际的群山,王荣华仿佛又看到了故乡。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组工干部,一直保持着农民质朴的秉性。正是带着这种质朴,他始终坚守着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

上一篇:黄连解毒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肿... 下一篇:密切联系群众为交通工作注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