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经济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储蓄效应

时间:2022-09-04 01:58:57

论新疆经济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储蓄效应

摘要: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资本是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通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对新疆GDP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两者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前者。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引进区外金融机构,提高本区域内金融机构储蓄―投资的转化率和资金配置效率。

关键词: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储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58-03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与东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东西部不平衡发展成为理论界研究重点。影响新疆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资本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东西部差距主要是由于资本禀赋的差距,大量国家资金、外资成为东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充足资金来源,从而促进了东部经济的发展,而新疆由于缺少资本,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以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资本数量有限,使新疆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本文通过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和储蓄对新疆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尝试为新疆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一、理论与方法

经济增长理论阐述主要是投资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地,资本增长由储蓄(或投资)决定,而储蓄又依赖于收入,收入或产量又要视资本而定。于是,资本、产量和储蓄(投资)之间建立一个如图1所示的相互依赖的关系[1]。

图1中的产出/收入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储蓄/投资转化为资本存量,资本存量又转化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又转化为储蓄/投资。可见国内生产总值与储蓄、投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期间由很多影响因素影响储蓄、投资转化为国内生产总值,尤其在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林毅夫(2001)认为,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金融问题,提出金融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制度安排,有效的金融体系能够实现资金的最有效配置[2]。孙立坚等(2004)提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脆弱性,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3]。

以上理论阐述了资本、储蓄、投资和金融制度等是经济增长的发展动力和影响因素。以之为基础,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储蓄为研究变量,实证分析这两个因素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定性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意味着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更新、生产率提高,直接带来新疆GDP增加,而储蓄增加,可以通过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的投资配置,间接带来新疆GDP增加。长期分析,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累积投资和新增投资而区域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的区域不均衡分布,即区域累积投资和新增投资的不均衡。所以,缩小新疆经济与东部地区差距,解决投资不均衡的一条有效路径是要增加落后区域新增投资,一方面,通过吸引外来资本,增加投资的外部供给;另一方面,引入外来金融机构,通过竞争提高区域内金融产业效率,增加储蓄―投资转化率[4]。本文以新疆1986―2005年统计数据为样本,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建立了两个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对GDP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大小。

二、模型基础

(一)数据分析

图2总体显示了新疆20年来的经济发展趋势,1986―2005年新疆GDP总体发展趋势为:1986―1994年GDP增长平缓,1995―2000年GDP缓慢增长,2001―2005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图1)。2005年,新疆GDP达到2 604亿元,比1986年的129.04亿元增加了近1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其他各种类型的单位投资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指居民把货币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保管,并取得一定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的总体增长趋势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4年增长平缓,1995―2000年增长幅度一般,2001―2005年快速增长,尤其是城乡居民储蓄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曲线非常接近(图1),这说明了新疆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R.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E.多马提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公式为:G=S/C式中G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S代表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C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根据假设,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例是不变的,从而资本――产量的比率也就是不变的。这样经济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在资本――产量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率高,则经济增长率高;储蓄率低,则经济增长率低。哈罗德模型强调的是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的是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古典增长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等人提出索洛模型通过改变资本产量比率来解决哈罗德模型的“刃峰”问题,并且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公式为: G=a(K/K)+b(L/L)+(A/A)。式中:K/K代表资本增加率,L/L代表劳动增加率,A/A代表技术进步率。a代表经济增长中资本所作的贡献比率,b代表经济增长中劳动所作的贡献比率,a与b之比即资本―劳动比率。这一模型的含义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以上原理表明,资本增加带来总产出增加,即投资I与GDP正相关,投资的增加引起资本深化,生产规模扩大,就业增加,L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产量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且乘数理论(Multiplier Theory)表明,投资与国民产出(GNP)之间存在着乘数效应,即推动国民经济产生更大的增长。储蓄增加通过金融体系转化为投资增加,进而影响总产出,这中间的重要变量为储蓄――投资转化率,转化率越高,资本形成率越高。

新凯恩斯主义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强调了投资在供给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认为高投资率可带来高经济增长率。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把投资供给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显然具有很大的假设性,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索洛模型提出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完善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提出了资本、劳动、技术进步都影响经济增长并运用乘数理论,强调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为本文分析储蓄、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计量模型和分析

(一)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计量经济模型

固定资产投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无不是依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撑起来的,而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疆一直是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应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5]。

为定量分析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我们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以便较为准确地反映和分析新疆固定投资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解释变量,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以表1的数据估算出模型的具体方程式,然后根据具体模型做出精确的分析。下面我们将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设为Y,全社会固定投资为X,u为误差项,设定理论模型为:Y=B0+B1X+u,利用计量经济学SPSS软件进行模型系数的估算,其结果下表所示。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66,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与GDP高度相关,可以用线性模型表示回归关系。

由表1可看出固定投资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6,是高度相关。拟合优度R2=0.993>0.7,表明模型拟合理想,可以拒绝零假设,根据表中结果得出回归方程式:Y=110.371+1.866X。这意味着全社会固定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着重要影响。对这个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新型显著性检验:t=48.990>te=1.729。因此,参数的t检验通过,说明全社会固定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然后进行F检验,F(1,18)=243.173,查F分布表,a=0.05,F0.05(1,18)=4.4139,显然F=243.173>4.4139。模型的F检验通过。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回归效果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和可信度,可以用来作进一步分析。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投资每增加1亿元,那么通过全社会固定投资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拉动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增加4 456亿元。这说明了全社会固定投资对于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等具有很大的影响,搞好全社会固定投资对新疆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乡居民储蓄与GDP的计量经济模型

依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与投资倾向于一起变动,储蓄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引起投资减少。同时,储蓄―投资转化率也受到金融业发展水平、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影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包括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民个人储蓄存款,不包括居民的手存现金和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团体等单位存款。因为新疆的城乡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对于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选用此指标作为解释因变量。

为定量分析新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对GDP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建立了以城乡居民储蓄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形式如下:Y=A0+A1X+t其中:Y为新疆的GDP,X为新疆城乡居民储蓄,A0为常数,A1为系数,t为误差项。利用计量经济学SPSS软件对样本期间新疆GDP和城乡居民储蓄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估计出反映新疆城乡居民储蓄对GDP的影响度系数A1。

根据图2数据,从表2可知:城乡居民储蓄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是高度相关,可以用线性模型表示回归关系。拟合优度R2=0.996>0.7,表明模型拟合理想,可以拒绝零假设,根据表中结果得出回归方程式:Y=126.89+1.34X。 这意味着城乡居民储蓄量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着重要影响,对这个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新型显著性检验查t分布表,t=68.563>te=1.729。因此,参数的t检验通过,说明城乡居民储蓄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然后进行F检验,F(1,18)=243.173查F分布表,得到F0.05(1,18)=4.4139。显然F=4700.877>4.4139。模型的F检验通过,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回归效果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和可信度,可以用来作进一步分析。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储蓄每增加1亿元,那么通过城乡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拉动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34亿元。这说明城乡居民储蓄对于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等具有很大的影响,搞好居民储蓄的吸收工作以及金融机构的设置及管理对新疆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本文选取1986―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而前者影响尤为突出。新疆经济发展不能只依赖国家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培养新疆经济的自生能力,即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有效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储蓄――投资的有效转化至关重要,有效的金融体系为竞争性多元化机制,其中竞争性是关键。经济学家胡祖六认为,“使境外的投资者和机构能以合法的、公开的、透明的渠道进入中国境内资本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和建议:

1.大力吸引各种金融机构来新疆设点,尤其是在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可以进行人民币业务的机会下,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开发新金融工具,发展直接融资,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建立棉花、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使新疆各种资源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带动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根据国家给予新疆的优惠政策,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加大投资优惠政策,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尤其是新疆的软环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吸引外资流入,并积极利用国外金融机构和政府贷款,增加区域内投资供给。

3.拓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信贷资金和外资结合利用,合理规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重点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使之带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4.大力发展新疆经济,改善新疆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新疆,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

5.金融机构依托高新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探索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的发展规律,促进金融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提高资金利用的时间效率与速度。

6.完善新疆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在基层的资金配置作用,施行与东部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例如,贴现率的区域化、存款准备金率的区域化、利率政策的区域化,限制资金的外流,使新疆资金留在新疆,建设新疆。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7.

[2] 林毅夫.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J].浙江社会科学,2001,(7):9-11.

[3] 孙立坚,牛晓梦,李安心.金融脆弱性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1):61-69.

[4] 刘晓红,李国平.区域经济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储蓄效应研究――关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6,(3).

[5] 谭琳元,张敏.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应分析[J].新疆财经,2006,(6).

上一篇:区域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编制 下一篇: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